您的位置:首页 >详细内容

通知公告

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 2022年度项目申报公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1-30 10:59:11 浏览次数: 【字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文件精神,推动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播与传承,按照《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经中心审定并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申报工作即日起启动。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为指引,2022年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发挥研究基地的引领和前瞻作用,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系统整理中医药文化重要文献,宣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深度协同和发展,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塑造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环境,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申报内容与范围

本中心课题申报以中医药文化研究、建设和发展为基础,围绕以下五个方向开展:(1)中医药文化内涵研究;(2)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3)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传播;(4)中医药文化转化创新;(5)中医药社会文化史。选题应以指南为主要依据。指南是项目研究领域、范围和方向的提示,而非具体题目。申请人在申报项目时既可从指南中选择科研题目,也可结合申请人自己的研究专长、兴趣选择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重点问题,从恰当的角度自行设计选题,进行深入研究。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

三、项目类别与资助额度

本年度项目设置有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重点项目每项资助1万元;一般项目每项资助0.4万元。申报主体单位为医院、企业可按1:1--1:5匹配研究经费。

四、申报具体要求

1.为避免重复资助,不得同时将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项目类型、由不同申请人或经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重复提出申请。目前主持本中心的课题尚未结题的研究者不能作为主持人申报今年的课题。

2.申报一般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需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初级职称;申请重点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需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中级职称。申请者所在单位应为具备相关科研条件和能力的实体机构,财务独立核算,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并在银行有单独帐户的单位。

3.本中心资助部分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方向为选题的学位论文。要求:(1)专业为哲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中医学、中药学等学科;(2)学位论文开题及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均应与申报项目主题一致;(3)导师推荐信。硕士、博士研究生申请本中心课题需填写专用申报表。

4.申请课题须按照《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申报书》和《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论证活页》(以下简称《活页》)的要求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严禁抄袭剽窃或弄虚作假,严禁违反法律法规、伦理准则及科技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凡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一经发现查实,永久取消申报资格,通报并停止所在单位申报本中心项目两年。

5.申请人所在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审核,申报书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查合格、签署意见并盖章后汇总,统一使用顺丰快递报送至我中心。在申报评审中,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名义为申报事宜走访评审专家,一经发现,取消申报资格。

6.为保障课题申请单位和申请人权益,课题立项后申请单位和课题组人员原则上不得更换。确因工作需要需更改者,只能实行替补并按规定报中心批准。

五、项目结题要求

1.项目研究时间为立项之日起两年内完成。

2.重点项目结项要求(以下任意一项)

(1)出版专著1部。

(2)发表SCI/SSCI/CSSCI/CSCD论文1篇。

(3)发表中文核心期刊2篇。

(4)研究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0字,同时提供地厅级及以上政府部门或领导批示采纳的成果应用证明。

(5)出版科普读物1本。

(6)投入使用的文化体验场馆或多媒体传播平台或演出的戏剧、影视剧、微电影等成果。

3.一般项目、自筹项目结项要求(以下任意一项):

(1)书稿1部。

(2)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

(3)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篇。

(4)研究报告字数不少于8000字,同时提供县级及以上政府部门或领导批示采纳的成果应用证明。

(5)投入使用的文化体验场馆或多媒体传播平台或演出的戏剧、影视剧、微电影等成果。

4.最终研究成果须与预期成果形式一致,与申报项目主题相关;非项目组成员的成果不得用于项目结项。

5. 课题所有成果应在显著位置署上“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立项课题”,且为成果资助第一单位。所有公开发表成果须在课题立项后开始计算。

6.所有结题资料需按以下顺序装订提交:(1)项目结题申请表(一式2份,1份装订,1份散装);(2)项目研究报告;(3)项目研究成果(著作提交原件1部,论文提交完整复印件1份,复印内容包括期刊封面、目录、论文全文)。

六、本年度申报办法

1.本年度受理申报时间从即日起至2022年3月31日截止(以邮戳为准),逾期不再受理。

2.项目申报需要的各种材料(包括项目申报指南、申报书)同时在德国vs日本波胆分析 国学院网页(http://gxy.www.jcmcontracts.com/)及德国vs日本波胆分析 科技处网页(http://kjc.www.jcmcontracts.com/)上发布,欢迎访问、查询和下载。

3.申报单位须于截止日期前将审查合格并盖章的申报书(《申请书》一式3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2份;《论证活页》3份;A4纸双面打印,并左侧装订成册;《申请汇总表》1份)寄送至中心。同时将申报书电子文档发送至本中心邮箱guoxueyuan2016@163.com。(德国vs日本波胆分析 申请人统一报送本校科技处,由科技处转本中心。)

4.申报书由申请人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审查合格、签署意见后汇总,统一报送我中心,本中心不受理个人直接报送的申报书。

七、项目经费拨付须知

中心经费拨付需立项课题负责人提供下列材料:

1.单位对公账号信息(盖财务或单位公章)

2.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或发票

注:票据金额与立项课题经费一致,所有材料需提供原件。票据须在立项通知下达后45个工作日内开具并寄送到中心地址,中心按照立项信息与相关票据信息完成经费拨付。若因项目负责人未按时提供材料或材料信息错误导致经费无法下拨后果自负。    

八、联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1166号德国vs日本波胆分析 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国学院

邮编:611137

联系人:赵亚琼 姚瑶

电话:028-65489493  

电子邮箱: guoxueyuan2016@163.com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                         

                                               2022年1月30日

 

附件1: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202201301107558524.docx

附件2: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申报书

202201301108149928.doc

附件3: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申报书(研究生专用)

202201301108308662.doc

附件4:活页

202201301108544208.doc

附件5:汇总表

202201301109113804.doc


附件1:

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

2022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一、中医药文化精髓挖掘研究

1.习近平关于中医药文化思想内涵阐释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医药文化融合研究

3.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的提炼

4.中医药文化资源梳理和挖掘

5.中医生命伦理文化内涵与精髓研究

6.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内涵与精髓研究

7.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8.中医药文化时代阐释

二、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

1.川派本草学、针灸学、妇科学等发展源流研究

2.川派医家学说、思想挖掘与传承发展

3.四川民间验方、古今医案医话的收集与整理

4.四川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的抢救性调查、挖掘和整理

5.川帮中药炮制传统技艺整理与活态传承研究

6.四川中医药食疗文化资源挖掘研究

7.导引医学文化资源挖掘与传承

8.四川历史名人(如刘沅、唐慎微等)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贡献研究

9.四川古医籍馆藏调查与目录整理

10.汉字字源与中医学术、文化源流与价值研究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传承普及

1.中医药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整理与研究

2.中医药人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3.全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常态化机制研究

4.校园中医药文化景观打造与示范建设

5.图书馆中医药文化体验空间打造与示范建设

6.中医药博物馆文化科普能力提升路径示范研究

7.中医药文化科普讲堂、传承传习社团的创设和文化品牌塑造

8.中药百草园、中药种植体验区的打造与示范建设

9.中医科技考古文化体验区的打造与示范建设

10.中医医院、康养基地、社区基层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与示范

11. 中医药健康文化 “六进科普活动实践与示范研究

12.中医药文化进幼小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教材编写、科普著作编写、科普活动的策划和推广

13.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与示范研究

四、中医药文化转化创新

1.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2.中医药文化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建设与推广

3.中医药文化、文创产品创作与推广

4.中医药文化“研学游”特色项目的开发与推广

5.中医药文化主题戏剧、影视剧、微电影的创作与推广

9.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文化转化创新研究

10.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11.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监测机制研究

五、中医药社会文化史研究

1.中医生命观其当代价值研究

2.中医生命伦理观研究其当代价值研究

3.中医身体观研究其当代价值研究

4.中医疾病观研究其当代价值研究

5.古代中医教育史研究及其当代启示

6.古代中医外科、针灸器具史研究及其学科发展启示

7.古代中医药文化科普历史贡献及其当代价值与启示

8.藏羌彝民族医药学发展史及其当代价值与启示

 

 


终审:国学院平台管理员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