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规划与综合改革>详细内容

规划与综合改革

高教改革与发展信息2018年第1期(总第14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03 16:23:31 浏览次数: 【字体:

高教改革与发展信息

2018年第1期(总第14期)

———————————————————————————   

德国vs日本波胆分析 发展规划处编            20183

本 期 要 目

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郭齐勇:大陆当前的国学热与书院热

推行书院制管理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10

古代书院如何促进现代教育?... 16

郭齐勇:大陆当前的国学热与书院热... 20

比诺奖更重要的是传承知识——记厦门大学博伊特勒书院教学创新... 25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度特色... 28

北航四大书院... 30

推行书院制管理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西亚斯|迎新季里谈谈住宿书院制!... 35

书院系列丨翻开大学篇章,迈入至诚人生... 36

 

 

 

 

 

 

 

 

 

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来源:黄堡书院    时间:2017-12-15

 

封建社会的教育,除了国家办的官学之外,还有私人办的私学。在私学的各种办学方式中,书院是其中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办学制度严密的教育组织,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私学的代表。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唐朝末年,兴盛于宋代,历元、明、清三代一千余年,直到清末转型为近代新式学堂,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讲我们就来考察书院这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一、书院产生的原因

根据文献记载,唐朝时就出现了书院这个名称,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一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到了唐朝末期,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虽然没有在整个社会形成制度,规模也不大,但可以看成是书院作为教育组织的萌芽。之所以在唐朝末年萌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经过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不断地陷入军阀割据的境地,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断地进行战争,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走向困顿,社会秩序紊乱,官学日趋衰弱,士人大量失学,不得不另找求学的途径。

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

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民间印刷作坊林立,书籍传播迅速。[比如元稹在给白居易的诗集——《白氏长庆集》写的序文中就说:当时人们把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这就给书院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3、私人讲学的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虽然在秦朝曾短暂采取了禁私学的文教政策,但到了汉朝私学马上得以恢复和发展,以书馆、经馆的形式遍设于全国城乡各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以家学的方式维系文化传承(像著名的《颜氏家训》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每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成为维系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4、佛教禅林的影响

在第五讲我们曾了解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唐朝佛教已经非常兴盛了,佛教中的禅宗尤其具有社会影响力。禅宗教徒往往选择风景优美的山林僻静之处禅定修炼、讲经说法,形成了一套很有特点的教育方式。这对后来书院的办学方式很有影响。

二、宋初六大书院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在短期内建立文官治理的政治格局,宋初80余年一直不设官学培养人才,而只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种情况无法满足士人求学的愿望,于是,儒生们就自行组织起来,在山林旷野择地而建专门的讲学场所,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开始建立一定的学规教条。作为一种教育组织的书院在北宋初期正式形成,并出现了几所著名的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江苏江宁的茅山书院。

三、北宋以后书院的发展

1、朱熹与南宋书院的发达

书院经过北宋初年的兴盛一时,不久书院即相继衰落,沉寂了一百多年,其直接原因就是上一讲提到过的三次兴学运动,政府均致力于发展官学,对书院很少过问。有人作过统计:宋代共建书院173所,其中北宋时建立的仅37所(也有说40所),占总数的21.39%。宋室南渡后,军事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得政府又走向衰弱,官学作用下降。为了维系文化教育的发展,朱熹等著名学者努力重振书院。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对南宋时期的官学衰落,科举腐败深为不满,由此想以书院来补救官学的不足。公元1179年三月,朱熹任南康军知府。同年10月就下令修复白鹿洞书院。书院于次年3月修复后,朱熹亲自掌教,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即书院学规或教条)。明确规定了白鹿洞书院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及教学步骤。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以后的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又对岳麓书院进行了修复和扩建,置田五十顷,还把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作为岳麓书院的教规,也亲自讲学,学生达千余人。从此以后,各地争相效法,相继建立书院,延聘名儒讲学,几乎有取代官学之。据统计,南宋时建书院136所,占宋代书院总数的78.61%。

2、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元朝统一江南后,汉族的儒家学者不愿在元政府中做官,也不愿到元政府的官学中去任教,而是退到书院中自行讲学。元朝政府对此采取因势利导的方针,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进一步走向官学化。具体而言,元朝政府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来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官学化: 1、由政府任命书院教师。2、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及毕业后的去向。3、设置书院学田以控制书院经济命脉。

通过元朝政府的保护、倡导和控制,元朝前后不到百年,书院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宋代。另外,元朝政府制定的书院政策,也缓和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争取和团结了一批知识分子为元朝服务,元朝政府也通过书院培养了一批统治人才。

3、明代中期书院的复兴

明朝立国后的130余年间,由于统治者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兴办官学和提倡科举方面,对书院未加重视,所以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直到正德年间(15061521年),书院才渐渐兴起,到嘉靖年大盛(15221566年),这与王守仁,湛若水的讲学有密切联系。

王守仁、湛若水的讲学

王守仁,明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陆九渊的学说,创立心学与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对抗,为了使读书人摆脱程朱理学的束缚,必须另辟讲学之所,所以王守仁一生十分重视创书院和讲学活动:1508年,在贵州龙场驿创办了龙冈书院;1509年,在贵阳的书院讲学;1518年,在江西修建濂溪书院讲学;1524年,在会稽书院讲学。王守仁死后,他的学生也纷纷建立书院,一方面纪念其师,一方面传授王守仁的学说。王门弟子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他们的讲学活动也主要在嘉靖年间,从而使这些地区的书院大都比前代增多。

湛若水,是著名儒学大师陈献章的学生。陈献章字白沙,《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一》记载:湛若水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殆遍天下。湛若水从四十岁开始在北京讲学,五十岁以后在家乡广东增城讲学,六十岁以后在南京讲学,七十岁到94岁逝世前,周游各郡讲学。可以说,五十五年间无日不讲学,无日不授徒。

明中叶以后四毁书院与东林书院的学风

明代嘉靖以后曾有四次封闭全国书院的行动。第四次所要禁毁的东林书院,是明朝后期最著名的书院。东林书院之所以著名,有两个主要原因:(1)完备的讲会制度使之成为文化学术中心。(2)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4、清代书院的类型分化

清代统治者鉴于明末东林党人的教训,为了防止书院聚生徒,讽议朝政,对书院采取抑制的政策,规定不许别创书院,所以自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书院一直没有发展,除了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还能保持外,其它书院大多荒废了。后来清政府在巩固了统治之后,进入康乾盛世,清政府也改变了对书院的消极政策,采取积极兴办,加强控制的政策。

清政府对书院控制的措施:(1)控制书院的设立;(2)控制书院的师长的选聘权;(3)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

清代三百余年间,学术思想和学风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化,书院也深受影响,形成了几种类型:(1)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2)以学习制艺(八股文)为主的书院;(3)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制艺的书院;(4)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阮元创办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第四类书院的典型代表,在清朝影响极大,也转变了一代学风。

5、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西方资本市场的全球扩张,中国越来越深地卷入到近代化的潮流之中。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改革书院的教学内容,把西方近代的科学知识、政治理论和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希望造就新型人才。这个趋势发展到20世纪初就形成了一股要求建立近代系统学制的潮流。为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政府下诏利用已有的书院教育资源,将各省所有书院,在省城的均改为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州的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改为小学堂。由此各省先后改书院为学堂。〖比如浙江省,将杭州的求是书院,改为求是大学堂;养正书院改为杭州府中学堂,崇文、紫阳二书院分别改为钱塘、仁和两县小学堂。〗至此,延续了千余年的中国古代书院的办学性质发生了质的改变,并以新的形式继续发挥着兴学育才的作用。

三、书院教学的特点

书院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情况十分复杂。但作为一种不同于官学教育的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还是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同时,许多书院还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有影响的印刷出版机关。早期的书院均不以参加科举考试为目的,而以研究传播学问和道德践行相标榜。书院的创建者,主持人大多是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担任主讲时,一般都是讲自己的学术心得,不少研究成果也是在讲学的过程中完成并取得社会承认的。

清代以前的书院活动主要是讲学、供祀、藏书三方面,到了清代以的后,书院对藏书和刊印书籍尤为重视。〖比如:阮元在杭州孤山创办的诂经精舍,刊有《诂经精舍文集》八集,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印书最多,如《学海堂经解》,包括清代经师注疏180种共1400卷,《学海堂文集》四集共90卷,收集了500人的著作。〗有的书院还把师生的读书心得,记在日记册上,然后汇编刊印成书。教学、研究和出版之结合,对推动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现在很多著名大学都有出版社,对推动本校学术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也说明了书院这种做法仍是有现实生命力的。

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官学教育体制中是没有的。开讲会风气之先的是南宋的朱熹和陆九渊。历史上著名的信州鹅湖之会就是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当时吕祖谦邀请朱、陆两人在江西上饶附近的鹅湖寺讨论,想调和两派的分歧。朱陆两人相互批判,也澄清了各自的基本观点。这种不同学派的宗师一起辨论讲学开了讲会风气的先河。此后,许多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经常登门论战,使得江南地区又一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到了明朝中叶之后,随着东林书院《东林会约》的制定,讲会之风大盛。书院通过讲会,把书院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在讲会时,各书院的主持都先标出自己的话头(观点),然后开讲。讲会有规定的日期,隆重的仪式和周密的规约。许多学派的著名学者往往不远千里,准时赴会。在会上,或发挥本学派学说的精义以扩大影响,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的异同以取长补短,这就促进了学术的交流,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书院教学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师生互相讲学,互相听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比如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的讲题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朱熹深为赞赏,他把陆九渊的讲话写成讲义,刻在石碑上,并认真写了跋语。所以陆象山年谱上说:先生与晦翁门徒俱盛,亦各往来问学。又如明代的湛若水和王守仁,虽然彼此学术观点不同,但是交情很深,彼此以讲学相唱和,正是由于王、湛二人及其门人弟子的讲学,推动了明朝中叶书院的复兴。

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朱熹曾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己去究索,某只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为了指导学生自学,朱熹专门制订了一套读书法。清初陆世仪,曾先后在东林书院,常州太仓书院讲学,他提出分年、分等、分类读书的意见,认为有些书需要读透,有些书只要一般地浏览,涉猎,因此读书应有精读泛读之分。这些方法,建议到现代仍可以参考采纳。

5、师生关系融洽

中国教育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中尤为突出。朱熹平日教人,循循善诱,一日不讲学就一日不快乐,对学生充满感情。他的学生黄勉斋说: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晚年在象山讲学五年,死后灵柩运回家乡,弟子门生奔丧者近千人,是见师生感情之深厚。明末的东林书院,即使书院遭禁毁,处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之下,师生仍能生死与共。这份情怀,足以令我们后人追慕前贤,思绪万千了。

五、书院的教育意义

1、促进理学发展、繁荣学术文化。

南宋以来的著名的理学家,都与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南宋朱熹之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吕祖谦之与丽泽书院,陆九渊之与象山书院;明代的王守仁、湛若水、明末清初的黄宗羲讲学于浙江绍兴证人书院;戴震,段天裁讲学于山西寿阳书院。〗他们把书院作为自己的学术传播基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彼此之间展开频繁的学术交流,从而促进理学发展、繁荣学术文化。

2、促进了教育革新。

书院的办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与官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继承了私人办学的优良传统,并吸取了其它文化形态(如佛教)的有效教育手段,从而促进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革新。

3、促进了古代教育制度的完备。

书院教育制度的出现,使得中国传统教育除了官学制度之外,又有了新形式,使求学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书院教育制度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官学的特征,又弥补了官学教育急功近利、常常流于形式的弊病,构成对官学教育的挑战,从而也促进了官学的发展。
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 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如果我们翻阅中国教育史的著作﹐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在历代之中﹐最有活力的教育都是书院类型的私学﹐而这些私学当发展到高峰的时候﹐往往因受到政府的认可和资助而转化成官学﹐而一旦成为官学之后﹐便往往失之了她的活力﹐最后趋于衰落﹐被其它新兴的私学取代其地位。这种现象﹐唐君毅先生尝称之为「三部曲」 ﹐即私学由兴起﹐到转为官学﹐到最后衰落的三个阶段。

传统书院教育的主要特质有以下各项:

1. 强调道德教育。反对追逐名利唐宋以来﹐官学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把教育和科举取士结合起来。从好处来说﹐这种教育能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并有利于政府的统治﹔然而﹐从坏处来说﹐则官学容易沦为士人追名逐利的场所﹐令教育趋于堕落腐化。书院教育﹐则往往秉承儒家的教育理想﹐从个人方面说﹐是以成就道德人格为最终目的﹐从社会方面说﹐则是进身朝政以实行推己及人的外王之道﹐或者在朝野上依社会良心议论朝政﹐令国家朝政纳于正规﹐人民能安居乐业。理学家朱子(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就是这个意思。

2. 着重尊师爱生。建立师生情谊中国古代教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但这个传统却并非在官学而在书院﹐因为官学的师生许多时候以利害关系为主﹐故关系容易流于冷漠疏远﹐不及书院的师生往往有着纯粹而真? 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由于生徒是择师而从的﹐他们未入门时已对老师的学问和人格十分仰慕﹐加上入门后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及人格感召﹐故对老师更加尊崇。以理学家陆象山为例﹐他与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当他逝世后灵运回家乡﹐弟子门人前来吊唁哭丧者近千人。另一方面﹐老师教导学生﹐并不重在传授知识﹐而着重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更重以身作则的人格感召﹐因此﹐往往对学生十分爱护和关怀。以朱子为例﹐他白天忙于公务﹐晚上才到书院讲学﹐据说他「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

3. 尊重学术自由﹐扬弃门派之见

作为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一直重视天下一家的道德情怀及和而不同的学术精神﹐这种观点最能在书院而非官学中体现出来﹐因为政府为了统治上的方便﹐往往将思想规范化﹑单一化﹐以便于操控﹐每每令到学术自由受损。相反﹐由于书院是民间发起的﹐能够体现学术的自由精神。因此﹐在历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学术界往往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以南宋来说﹐岳麓书院本为湖湘学派张南轩的讲学基地﹐但他却广邀不同学派的学者到书院讲学﹐闽学派的朱子及永嘉学派的陈止斋等﹐都曾到书院讲学﹐并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朱子主持白鹿洞书院﹐甚至邀请论敌陆象山前往讲学﹐双方都显示出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还有﹐历代的书院常常举办讲会或会讲﹐召集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一齐讨论重要的学术问题﹐俾使大家能互相了解和会通﹐这与现代教育中的学术研讨会的理性交流精神大抵可以相提并论。

4. 提倡学术创新﹐否定死守陈说

这点与上一点有密切的关系。在官学来说﹐由于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都由官方严格规定﹐容易造成学生死守教材﹑背诵章句﹐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的看法。但在书院方面﹐由于课程较灵活自由﹐故此﹐无论教者与学者都能自由发挥﹐勇于创新。以程朱理学为例﹐其兴起与其自由讲学精神有密切关系。例如﹐在教材方面﹐除了采用汉唐诸儒所重的《诗》﹑《书》﹑《礼》﹑《易》及《春秋》等「五经」外﹐亦创新地从《礼记》中取出《大学》﹑《中庸》二篇﹐并与《论语》和《孟子》并列为「四书」﹐甚至从儒学义理的角度出发﹐将它们的地位提到在「五经」之上。另外﹐即使是讲授传统经典﹐亦着重从中发掘新的义理﹐而非死守旧说。

今天看起来,书院的教学体制、教学方法,某些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也还具有相当合理的地方。毛泽东同志在《创立湖南自修大学宣言》中,曾指出书院的自修、讨论等优点。书院的教学精神主要是自学,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德育为核心,重视实践,重视发掘学生潜能,不以科举考试为唯一目的等,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部分内容是契合的,对我们克服应试教育中的诸多弊端有着深刻的启示。首先,书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书院在教学过程中,订有不同的学规学则教约守则等,不仅指明了为学的次第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指明了为学的方向道德教育或道德修养。宋代杰出的教育家朱熹在他所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及如何修身处世接物。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制定的龙场书院的《教约》分立志勤学改过则善四纲,其重心全在德育教育。

书院从日常的行为举止出发,重视合理的生活习惯的培养。书院教学过程中,注意的不只是读书,还教人如何端坐,如何走路,如何说话。如真源秀提出的《学规》中有学礼学坐学行学立学言等项。有的学规甚至明确规定容貌必庄衣冠必整虽盛暑不得辄去鞋袜等。

重视立志的作用。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正是说要立定方向,勤勉为学。明学者胡居仁在《学规》中也说为学要正趋向以立其志

其次,书院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

书院多提倡自学精神。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余秋雨先生说:书院采取比较自由的教学方法,一般由山长本人或其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他时间以自学为主,在自学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教师询问,或者学生间互相讨论。这样乍一看以为容易放任自流,实际上有明确的学规,课程安排清晰有序,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此外,学生还必须把自己每日读书的情况记录在功课程簿上,由山长定期亲自抽查。

教师自身特别重视身教,以人师自任自勉。山长和一般教师都是在道德修养、学问研究等方面十分出色的人物。他们极重视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感染学生,书院所订的学规学则等,教师要率先执行。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良好的教学气氛去熏陶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修的同时,书院也强调要教会学生善于读书,注意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指导,这在不同的学规中都有着详略不同的说明。为书院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朱熹曾说:指引者,师之功也。在他所订的《白鹿洞书院教条》中指出,为学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他还具体地提出了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必须有虚心的态度,不可穿凿附会;(4)切己体察,要联系自己实际;(5)著紧用力,要有发愤忘食的精神;(6)居敬持志,读书做事要专心致志。

最后,书院重视营造学习氛围,因材施教。

书院注重学术活动。常常约请学有成就的学者到书院论辩或讲解自己的学术主张,称之为会讲。在会讲时,学生旁听,这样既推动了学术进步也促进了教学。《陆象山全集》卷三十四中曾载:陆九渊应朱熹之邀到白鹿洞书院演讲,很成功,听讲的人都很感动,有的甚至落泪,朱熹本人听了也再三说:某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明代大学者高攀龙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每月三日讲学,远近集者数百人 在指导学术研究上,朱熹还主张走出书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为实践比治学更重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有些学者对学生治学方法的指点是非常具体的,南宋吕祖谦明确告诫学生: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同志异时相会各出所习及所疑互相商榷。(《吕东莱先生遗集·卷十·学规》)鼓励师生间、学生间相互讨论。

书院学术研究要求老师注重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开启学生智慧。鼓励学生质疑,老师要把握时机,随人随事进行指导。陈北溪说朱熹教人,每直接病痛所在。王守仁讲学时,每晨班坐次第请问,问至即答

总之,古代书院教育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修质疑讨论自省自察躬行实践的层次进行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来源:育灵童教育研究院  育灵童国学    时间: 2016-11-16

 

据媒体报道,今年624日上午,著名元史专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在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讲坛,做了一场题为“从文化史角度看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讲座,吸引了两百余名观众来到现场听讲,其中还有专程从外地坐飞机赶来的“历史迷”,这场讲座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那么,什么是古代的“书院”呢?古代书院的文化经验,对我们当今的学校管理,有什么启发呢?

一、书院:古代的“私立学校”

一般而言,古代的书院,往往是由民间私人创建并经营管理的、具有民间或半民间半官方性质的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文化教育机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书院”起源于唐代,当时有两种: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用来收藏、校刊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如唐玄宗时期在长安和洛阳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这种书院虽然和后世的书院在性质上并不相同,但其出于皇家设立,提升了早期“书院”之名的品味格调和影响力。于是,一些官员在致仕返乡之后,也将自己藏书治学的场所称为“书院”。这样,书院从朝廷走向了民间。这就是唐代的第二种书院:民间的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在《全唐诗》中,就出现了十余种以个人的名字命名的书院,如李泌书院、赵氏书院、杜中丞书院等等。这些书院在严格意义上也和后世的书院不同,但已经蕴含了一般“书院”的三种因素:私人性质、文化内涵和多设立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

古代书院的正式形成和兴盛是在宋代。首先是数量的上升。据白新良先生的《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统计,宋代共有书院515所,其中可以确考为北宋的73所,南宋的317所,另有125所书院尚不能确定为北宋还是南宋,可统称为宋代书院。在宋朝初年,就已经出现了至今仍然声名远扬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石鼓书院等。而比数量的上升更为重要的,是宋代的书院不再仅仅是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而是面向社会进行文化教育活动,并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制度和鲜明的文化特点。书院设有山长、洞主、院长或堂长,由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师资管理和生徒管理等方面,宋代书院都有一整套成熟的规章制度。此外,一些著名的书院,在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理学大师的努力下,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学校的功能,而成为当时的文化重镇,立于时代思想文化的潮头,担负着刊刻图书、藏书、研究、探讨和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对历史和后世影响深远。

在元代到清代,书院随着历史的起伏持续发展,时而因战乱或官府的禁止而陷入低谷,时而又因朝廷的鼓励而被纳入官学化的轨道。但其基本的规制特点,没有超出宋代书院所形成的固有体系。历史证明,书院教育是官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很多人才都出自书院。以文章开始时提到的岳麓书院为例,古代、近代的一些声振寰宇的人物,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熊希龄和杨昌济等,都出自岳麓书院。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的书院,并没有随着传统教育体制退出历史舞台而黯淡下去,它包含着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可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比如,当今的学校教育,就可以从古代的书院文化里,汲取一些经验。

二、以自然美景陶冶学生的心灵

古代著名的书院,多选址于山林名胜之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如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区,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太室山,等等。古代书院在美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中,再建造优美雅致的建筑群,仿佛在尘世喧嚣之中的一座座世外桃源,作为读书教学、探讨学术的场所。

这种特点,受到的是禅林名寺多选址于名山美景之中的影响,更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教育空间上的反应。“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与自然环境的昼夜、冷热、躁静、时序交替等一一对应,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身处美丽清幽的环境中,非常有益于学生和教师心灵的陶冶,使他们能心境平和地体味圣贤之道,学习文化知识,由此养成健康的身心。

现在,我们的小学和中学,大都不再能够选择在名山名胜之地。但是,古代书院重视自然美景作为教育环境的思想,是我们应该坚持下来的。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校园“毒跑道”事件,给很多学生和学校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害。这样事情的发生,固然和该产业的监管缺失有关,但其思想根源,是我们的教育决策者在“怎样的环境对培养学生是有利的”这个问题上的偏差,盲目追求所谓学校硬件的“升级”。而所谓“升级”的标准,却忽视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的观念。那么,什么才是学校硬件真正的升级呢?学校是育人之地,学校里所有的因素,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我们需要回到传统的重视大自然的学校环境构建观念中去,用心营造一个个自然的、绿色的、美丽的、环保的校园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在绿草如茵、绿树成行、鸟语花香中读书和游戏。这才是真正的“升级”。而对一切违背自然、违背孩子们天性的东西,要加以彻底的反思;如需将其引入校园,则要格外地谨慎,建立极其严格的监管制度,注意它可能带给学生们的损害,并尽可能地使其接近自然。相信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有着更加健全的心灵和更加健康的身体。美丽校园、健康校园,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三、人格的培育为学校注入灵魂

书院教育是古代官学教育的有益补充。那么,书院教育的精髓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格。

古代的官学教育,也往往是和科举应试、仕途为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有着突出的功利性、工具性。而教育的本质、教育所应该追求的至高境界,不仅仅有功利的一面,更有着人文性的一面,即培养学生的人格,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等。人格之培养为“体”,具体的应试、做事技能为“用”,体与用不可分。而官学教育由于其突出的功利性,常常过于强调“用”,而在人格培养、即“体”的方面有所缺失,其结果是亦不得其“用”,体用两失。比如在北宋被金人灭亡之后,一些出自官学的学生,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竟然全无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单为一己私利,见利忘义,争相为金人侵略者服务。对北宋官学之失败的反思,成为南宋书院繁盛的一个契机。

其实,早在北宋初年,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在讲学时,就已经注意将体和用结合起来,力求“明体达用之学”。他首创了分斋教学制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学生在“经义斋”主要学习儒家的五经,意在通过经典的品读,涵养心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塑造一个人才的精神格局,属于人格教育。“治事斋”则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和历算等具体的科目,学生需要选择一科为主,再兼选一科为辅,这是工具性的教育。这样,就将“明体达用之学”的思想落实到了教育制度上。此外,胡瑗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远近地区去考察社会现实,游览名山大川,开阔学生视野,这也是对学生人格器局的培养。在胡瑗的学生里,出现了一批体用兼备,学有专长的人才。胡瑗曾在今江苏省泰州市创办“安定书院”,后讲学于苏州、湖州等地,所以他的这种教学法,被后世称为“苏湖教法”。

从此,体用兼备成为宋代书院教育的重要特点。如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曾用“讲道”和“读书”两个词,来概括岳麓书院在宋代的特点。“讲道”即是以儒家、理学的形而上之“道”,来培养学生的弘毅之“士”的人格。可以说,“讲道”即人格培育,为“读书”的文化知识教育画龙点睛,注入了灵魂,也是书院教育的灵魂之所在。

那么,古代的书院是怎样“讲道”的呢?这突出地体现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他在淳熙七年(1180)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作为书院中诸君共同遵守的规范。在这篇《学规》中,朱熹明确地指出,我们上学受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即要培养自己健康的、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有积极的作为,而不只是要写好文章猎取功名利禄。于是,朱熹将书院的教育目标设定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教之目”,“言忠信,行笃敬”等“修身之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接物之要”。也就是说,书院要培养的是能够遵守社会规则、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有所建树的君子。这就是传统的人格教育。后来,这篇学规被很多书院所认同和遵守,是古代书院教育思想和规则的代表性文献。

在今天,传统的伦理观念教育,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了。但是,现代社会仍然需要人格健全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格局的人才,需要理解、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德的人才,是毫无疑问的。从教育决策者、学校的管理者,到普通教师,能够从古代的书院教育中获得这样的启迪:要有培育学生人格的明确意识,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应试人才甚至是应试工具的地方,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的构建并不神秘,是需要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日常合作和交往中,加以明确的引导和实践来完成的。有了这种意识,就可以将其落实在学校的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和教学内容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因素,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并通过环境、教材、班会、课余活动等各种途径,用校园文化影响学生。这种文化应当是看似超越于应试教育需要之外的,重在对于学生乃至教师的人格的尊重、陶冶和熏陶,却最终能够有助于他们达成教育目标。

四、如何改善“应试”和“育人”的矛盾

教育要将孩子塑造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这一观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们的认同。但是,在现实中,“考试”作为升学选拔的有效方式,又毕竟是绕不开的。一般来说,一个不能在中高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孩子,除非他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着极其优异的表现(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否则他是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的。事实上,在小学到高中阶段,对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们来说,所谓“健全的人格”等等,只在满足“成绩”指标的条件之后才是有意义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作为鲜活的、有个性的“人”的孩子和作为获取考试成绩之“工具”的孩子的矛盾、“应试”和“育人”的矛盾——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要面对的现实。我们必须直面这一现实,来探讨教育问题。

我们来看看古代书院是如何改善这一矛盾的。其实在古代,书院教育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传统。读书人自幼苦读圣贤之书,大部分人直接的初衷,不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健全人格,而是出于私利——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以做官来谋生,乃至光宗耀祖。那些来书院读书的士人们也并不例外。那么,在无法否定科举制度和读书人的应试需要的前提下,书院如何避免办成另一批“官学”,来实现培养学生人格的目标呢?对此问题,古代书院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备的做法。

首先是明确、重申书院的教育原则。前面我们说过,南宋书院的繁荣,是在反拨北宋官学教育片面注重满足学生的功名利禄等私利追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尽管不能颠覆科举制度,但在思想观念上批评科举制的弊端,是可以的。南宋学者、教育家张栻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提出创办书院的目的是“岂将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学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意思是说,书院不是满足学生的功名利禄需要的地方,不是培养“巧言令色”的无行文人的地方,书院要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和践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这样,便举起了一面鲜明的“人格教育”旗帜,明确了书院和官学的区别,明确了书院自身的使命。朱熹在《石鼓书院记》中,也提出“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的说法。这仿佛是一则传达给少数怀有超越世俗的远大理想抱负的士人的“广告”,吸引这些志同道合者前来求学,前来一道建设理想的教育。

其次,在具体做法上,书院又采取了一种灵活性的策略。有趣的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为即将奔赴临安参加省试的举人们办起了培训班,并提供学生在学期间的食宿。这恐怕比我们今天的各种应试辅导班招生的“让利”幅度还要大。事实上,朱熹利用书院举办举人培训班的目的,是想利用“集训”的机会,向青年学子们讲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圣贤之道、君子修为,引导他们超越对一己功名私利的追求。也就是说,用科举应试的名义将学生吸引过来,等他们进了书院的大门,则会在圣贤文章的教学内容中,一步一步走入一个更为广大的精神境界,实现书院教育的初衷。

应该说,今天我们国家的学校教育,比古代功利性的官学教育要成熟得多。将孩子当成考试的“机器”,是应试教育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但国家设立学校、制定课程标准,初衷是要培养包括健全人格的要求在内的现代化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强调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也越来越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即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参考古代书院的经验,调和“应试”和“育人”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非毕业班的课堂上,加入貌似与应试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有利的内容。短期地看,这样的内容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长期地看,其更会为学生提供一生受用的收获。

五、“会讲”之风和文化传播

人格健全的、有创造力的人才,不可能是“教育生产线”上的标准化的产品,他们需要信息丰富的、思想活跃的成长环境。书院的“会讲”活动、自由讲学之风,便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会讲”是岳麓书院一种的独具特色的讲学活动,它是指有不同学派或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岳麓书院内展开讨论、辨析异同,使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南宋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武夷山赶到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与张栻讨论《中庸》之义,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更为著名的是朱熹和陆九渊的学术交流,第一次是淳熙二年的(1175)“鹅湖之会”(鹅湖书院,在今江西铅山县),朱熹主张,学习要先博览群书,之后归纳出精义。而陆九渊主张先激发出人的善的本心,再博览群书。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朱熹邀请陆九渊登上白鹿洞书院讲堂﹐向学生们宣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并没有因为陆九渊的主张与自己不同,便不许学生听到他的观点。学生们在书院能够听到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听到前辈大师们的交流、讨论。这使得书院成为一潭活水,而不是万马齐喑的、只会灌输一种声音的地方。在这种多元的、活跃的环境中学习,对提升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今天的社会文化环境,比古代更为多元化、复杂化,尤其是在新媒体崛起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小学生,他们自幼所接受的信息来源和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父辈在这个年龄所接受到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参考古代书院的“会讲”方式,将课堂和学校建设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思想活跃的教育场所,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各个学科中的问题,大胆地表达和创造。这样才能对孩子们所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加以引导,培养出人格健全、知识丰富、创造力强的现代化人才。

另外,古代的书院还会面向社会进行文化普及的工作,用平实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老百姓宣讲先贤的思想和社会日常行为准则等,有的书院还会出版书籍。也就是说,书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体,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现在,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也可以尝试做这种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工作,比如举办家长课堂,向家长提供正确的、优质的教育理念,编撰优秀教师、学生们的作品集等等。

 

古代书院如何促进现代教育?

 

来源:吴颖惠 中国教师    时间:2016-11-28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书院一直是中华民族主要的精神生活场所,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孕育场、灵魂安憩所和精神圣地。从某种意义上讲,书院的兴盛导致儒学文化的繁荣与传播,书院的衰落又必然导致中华文化精神的衰落,导致中国文化传播传承即教育方式的失落。

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历经从民间私人办学到被官府纳入体制,从思想争鸣到终因言论而获罪被禁的曲折历程。正因如此,书院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一、书院藏书、讲书、著书,回归教育的阅读本质

中华民族有着人类历史最悠久的教育史。孔子创办的私学,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早的大学。孔子私学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当时就已经涵盖了人类教育的基本价值。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一直都在忽明忽暗地秉承着孔子私学的精神要素与亲和方式。

而书院,就是这种教育使命与家校一体育人、育才方式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书院是中国式教育最合适的场所,书院教育是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传承传播的最佳形式。书院不仅是中国读书人最向往的求学之地,也是中国教师最心仪的生活方式。

建立书院自然离不开书,书是传统书院的根本,书院里应该处处弥漫的是书香、墨香的温润气息。从书院的发展历史看,书院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藏书、读书、讲书和著书的地方,这是传统书院的四大基本功能,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敬德书院的创建,也把“书”作为核心地位。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不断深入各大书局或出版社,精心采集各种传统文化书籍。目前,敬德书院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达到6000多册,其中线装书达到400多册。新近又购买了汤一介先生生前主持编写的《儒藏》的全套书籍。

除了文本书籍外,我们利用信息化手段,按照经史子集等四类,建立了集文字、音频、视频一体化的电子书库。可以说,敬德书院不缺书,虽没有独立的藏书楼,但前后院各个房间都是“藏书阁”。学员来到这里,可以随手翻动书籍,与古人对话,与经典对话,在书香、墨香中体验教育生涯的优雅与完美。

传统书院极为重视学生的阅读、自修,所谓“书读三遍,其义自现”,而这种读书包括朗读、诵读、吟诵、默读和心读等过程。学生的书院生活以读书为主体,每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度过,在阅读中思索天地人生。而现代学校则是以上课、听课为核心,学生在一节一节的课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片段,造成学校生活与现实生活的隔离。学生缺乏阅读习惯,难以养成阅读素养,是现代学校的弊端之一。

建设传统书院,就是要恢复教育最本质的功能即阅读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进而改变整个民族的阅读习惯。

二、书院学者讲学,重塑教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像所有现代书院一样,书院讲究要有“山长”,有自己的文化大家,有自己的教授团队、学术团队。敬德书院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有幸聘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出任院长,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学院的很多优势,建立了自己的学者教授团队。

敬德书院到现在已经聘请了两批学术委员,30多位教授学者,但远远不能满足讲学、授课和学术研究的实际需求。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中,敬德书院先后举办100多次的学术课程和学术活动,这意味着几乎每天都有教授学者来到敬德书院授课或做学术研讨。

教授学者的到来,使书院高朋满座、门庭若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现代人心仪已久的书院生活。应该看到,书院发展极其倚重教授学者团队,这就要求书院必须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搭建更加人性化的学术平台,吸收国内外更加优秀的教授学者,来书院授课,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同时,书院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主题会讲、公益讲座、国学师资培训、经典教育普及、文化传播及学术出版等途径,吸引更多的教授学者来到这里讲学授课,给更多学员以文化滋养、人格影响和精神享受。

古代书院是学者论道的地方,儒释道等不同思想、不同学派都曾在书院里讲学论道。中国古代儒家的学者向来以文人的傲骨,以“为圣人师”的使命感,主张“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书院聘请的教授学者必须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应该成为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儒家学者秉承一生的信条莫过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使学者可以自由思考,不用去依附权威,具有批判一切的勇气。

人格之独立是儒家学者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脱离独立的人格,人和动物、工具就没有了区别。因此,借助书院培养一代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公民,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应该是现代书院的使命与担当。

三、书院经典课程培养具有君子人格的仁爱之师

书院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课程构建。课程是书院的根本,书院的课程应该是儒释道兼修,但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敬德书院的课程以儒学经典为主,紧紧围绕“四书五经”展开,属于骨干教师国学核心素养提升类课程。

敬德书院作为一个面向中小学,重点培养有君子人格的师资培训基地,从一开始就着力构建到了研修、读经、会讲和学术四种课程体系。

其中,研修课程是为学校打造的为时一天8小时的课程体系,上午以聆听教授讲国学为主,下午以分小组自主研修活动为主;读经课程,建立了“中华·敬德读书会”,讲读《论语》,阅读《孟子》;学术课程以一学期为单位,完成一学期的课程,如古诗词欣赏与创造、礼乐文明教育、诗经讲读课程等学术类课程等。四类课程共培养学员2000多名,对海淀区国学中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敬德书院的行走之路就是课程建设之路,是开放、逐步生成的课程建设之路。我们非常珍惜每一位来书院讲学的教授学者,严格做到每一节课、每一次会讲,都做到文字纪要与音视频资料同时并存,往往一次讲座就留下上万字的资料,这些都是书院宝贵的课程资源。

我们在两期礼乐文化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与清华大学彭林先生合作,正在编写《中小学礼乐文化》教材,将由语文出版社出版。楼先生目前正在组织书院学术委员会,编写“传统文化教师必读”教材,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体系,主张建立“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道德体系,注重发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教化、家族传承和国家治理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治世目的。

可是,教师是一种“以人育人、以心育心”的事业,如果教师缺失“仁爱之心”,文化传承可就岌岌可危了。儒学是一种做人的学问,强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而这些做人的基本品质,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场所,走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模式,能够真正让教师在这里“学儒、修儒、行儒”,做到通明达理、知行合一,培养有德行、有底气的仁爱之师!敬德书院做到了这一点。

一年来,我们以“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课程板块,设计研修、读经、学术和会讲四类课程体系,其中的礼乐文化、诗词欣赏与创作、书法鉴赏与创作、论语读书会等课程,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培养教师的德行素养、文化底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书院师道尊严,重构现代学校新型师生关系

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最早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族类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没有天地、祖先和君师,就没有人的存在,没有天下的太平。“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晴雨表。这种尊师的思想,在西方所谓民主教育的冲击下,几乎遗失殆尽,尊师重教、师道尊严也成为笑谈。而在我国传统书院里,向来有“书院如家庭,师生如父子”一说,师生情谊流传下许多千古佳话。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嵩阳书院。

师生关系是传统书院的精髓,也是书院文化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楼先生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他创办书院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种“师生如父子”的传统师生关系。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楼先生携他的30多位弟子及家人,在敬德书院举行了“中秋赏月”雅集活动,古琴昆曲、鸿雁飞舞、邀月共欢,师情融融。通过书院建设,我们需要弘扬的是民族特有的尊师重道思想,还现代教师以师道尊严。

五、书院儒学气场,营造返本开新、承继道统的教育风气

书院对个人的塑造,对社会的影响,对国家的担当,很少用激励的方式来展示。它如流水般润物无声,用晨诵暮省、会讲论辩、古圣先贤的教诲,把人间正道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刻在修习者的灵魂里。

书院的教导、熏染、培养如水般柔弱、无形,却能在国难危亡、社会崩塌之际化为铮铮寒冰,展示独具的傲骨和气节。这份刻入文化灵魂的正气,让书院在育人时无不重视修德,无不重视修身,无不重视君子人格的修养。于是,无数书院学子不论富贵还是清贫,不论英雄还是凡人,不论高居庙堂还是退守书斋,始终意诚心正、修身以正、率身以正,始终行走正道、传播正义、弘扬正气。

毋庸讳言,敬德书院是传统书院的复制品。尽管这个院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中法大学的光辉也曾滋养着这个小小院落。可是,作为书院,她仍然缺乏传统和历史,是现代人建立的现代书院。我们没有能力穿越时空,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书院,但我们可以复制、改造。

从建院初期,我们就走遍国内著名书院,从白鹿洞书院到岳麓书院,从嵩阳书院到东林书院,从尼山书院到贵阳书院……一次又一次,寻找书院的精神脉络。书院的建筑风格、楹联门匾、室内装饰、文化摆件、祭祀用品、案台笔墨、古琴茶道,这些书院的精神载体、外在形式,我们不求“货真价实”、真迹墨宝,但求“以假乱真”、应有尽有,即使不具备书院文化传统的“神”,也一定要具备书院文化的“形”,做到“形似”。

我们就是要建设一个“形似传统”的现代书院,营造一种“儒学的气场”,让前来研修的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儒、行儒,做到“正心诚意”“明德至善”“知行合一”。当然,更要让中小学教师在读典诵经中接受古圣先贤的训导,在泼墨挥毫中体验儒学文化的深髓,在听曲赏琴中领悟人生玄妙,在品茶论道中倾听内心呼唤。

一年多来的实践,来到敬德书院的干部教师超过3000人次,无人不赞叹书院的儒学氛围和文化气场。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来到书院,从进大门那一刻就不断赞叹:“太有儒学气场了”“太喜欢了”。许多校长教师反映,来到这里,不知不觉间,心就突然静了下来,人也儒雅了很多,变得清明、平和起来。

总之,尽管我们在创办一个小小的敬德书院,但却时时能感觉到肩负的民族文化觉醒的使命。书院梦是学术梦、文化梦,更是教育梦、民族梦。我们以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梦,来实现读圣贤书、论仁义道、履君子行,进而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我们的书院建设之梦。

今后,我们将依托海淀的区位优势,整合高校、社会、民间各种国学资源,彼此砥砺,相互扶持,建立一个立足敬德、辐射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共同体。

 

郭齐勇:大陆当前的国学热与书院热

 

来源:战略与管理     时间:2016-04-11

 

大陆这一波的国学热与书院热持续了十多年,主要是民间自发行为,是由民间推动的。社会各界的老百姓,包括商界人士,急切希望自己与子女了解他们在国民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未曾学到的本国本土的文化,于是各种国学培训与讲座应运而生,热度有增无已。此种需求也波及到政界。   

 一、书院的兴起及其利弊

国学热在今天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书院热,各地的民间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有人估计,近几年全国出现了万所书院,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正如我们对国学热予以肯定并提出批评一样,我们也对书院热予以肯定并提出批评。

传统的书院,包括嵩阳书院等最有名的书院在内,60多年来只是文博机构,成为文物,或博物馆或旅游景点,不再具有古代书院的职能。老书院焕发青春的唯一典范是岳麓书院,该院得天时、地利、人和,结合传统与现代,使千年书院获得新生。该院不仅把旅游与文博事业做好(除老文庙、老书院修旧如旧,成为著名博物馆外,近年又新建了专门的书院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该院又是现代化大学湖南大学的一部分,有了现代大学的结构与功能,从事正规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事业,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学术。现代大学建制固然对书院有一些束缚,但岳麓书院今天的兴旺发达,仍获益于这一体制、机制,同时它又有相对独立性,在体制内办一些体制外的属于老书院的文化事业。尤其是该院得到政府、佛教团体及现代媒体的支持,使这所千年学府真正活了起来!该院开办了很多极有价值的文化学术活动,成为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重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岳麓书院的经验对各家老书院来说,不可复制,但岳麓书院朱汉民教授、肖永明教授等院长把书院办得如此有声有色的精神是可以学习的。老书院、老文庙不能只躲在文物局下吃皇粮,无所用心,而应努力重新恢复一定的教育、培训与传承文化的职能,至少可以与附近的大学中学联合办一些讲学、培训活动,使书院有人气,活起来,尽可能对周边的乡村或城市小区做一些国学普及工作。

地处曲阜的中国孔子研究院、地处贵阳的孔学堂是现代官办的文化机构,尚不属于书院,但多少带有一点书院的色彩。我与这两个机构都有密切联系,很看好以孔子命名的这一北一南,一院一堂,相信他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发挥书院的精神与功能。他们也努力与学界相结合。厦门筼筜书院是厦门市政府指导下办的,该院与学界与厦大国学院紧密联系,独立办了闻名全国的系列讲座、高端论坛及青少年学习国学的活动,因地利与传统,又成为台湾海峡两岸人文学者联络的纽带。筼筜书院所以办得十分成功,与前述岳麓书院一样,与主办团队的热情、懂行、敬业、开拓有关。最近,湖北省与武汉市修复重建了历史上有名的新洲问津书院。该书院过去是庙学合一的机构,目前连手武汉大学国学院开展文化活动。

今天的书院,就主办方而言,大体上有官办、商办、学者办、民办,或官学商或官学或商学或民学合办等多种。汤一介、王守常教授的中国文化书院是学者办的典型。岳麓书院、筼筜书院是官学合办的两种不同的典型。我推崇的学者办的书院是牟钟鉴、王殿卿、颜炳罡、赵法生等在孔子的诞生地泗水县办的尼山圣源书院,该院努力培训青年学人,尤其在当地推动乡村儒学,颇有成效。我推崇的商办、民办的书院是河南省建业集团办的本源小区书院,在郑州市天明路楼盘内成功地办了一家,并在各地推广。该书院在小区办人文学堂、少年国学院、图书馆与义工中心,活动有声有色,且讲实效。有的一家几代人一块儿在此接受教育,而且非本小区的居民也可参与。该书院还培养推广国学的义工,主要对象是在读的大学生。他们让国学走进小区的经验,值得推广。

今天的民间书院应如何办?我认为首先还是要端正目的,端正办学理念,不能以赚钱敛财为目的。我们还是要从传统书院吸收精神营养。古代书院都有学规,明确兴教办学的宗旨。朱子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揭示),大家耳熟能详,其中规定了学院的目标和学生的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它要求学生明白义理,并落实到身心修养上来,按学、问、思、辨、行的次第,格物致知、穷理尽性,最终实践笃行。

现在的书院职能各异,可以结合实际订立学规。经心书院是一代名臣张之洞于1869年创办的,原址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其旨归为:“以治心者治经而经正,以治经者治心而心正。”张之洞强调经世致用,故一时间,名儒宿士投身其中,而书院肄业诸生或才识出众,或多闻博览,或志行不苟,或好学深思,亦学有所成,造福社会,不辱使命。

经心书院2015年在武昌东湖复办,是湖北、武汉若干企业家发心办的公益性的文化传承与培训机构。在学术文化上,该书院依托于武汉大学国学院,我忝为该书院名誉山长。我对这一书院提出了学规:以行己有耻、修身立德、知行合一为宗旨;以“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生的指南;以孝亲、守礼、笃学、敏行为条目(步骤):孝亲----爱父母;守礼----懂规矩;笃学----读经典;敏行----做公益。座右铭:“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书院运行一定要在这些义理的指导下进行。总体上是要贯彻孔孟仁义之道,提升办院者与学员的人文道德素养,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经心书院将成为儒商的修身养性的精神家园。

既然是书院,不是会所,不是游乐场,那就应以读书讲学为中心。书院是潜沉读书之地。

商办、民办的一些民间书院兴起,令人欣慰,这是恢复民间活力的初步。但目前最让人担忧的也是商办、民办的一些民间书院。这些书院也分几种情况:从目的来说,有的是以盈利敛财为目的,有的是以公益为目的;从对象来说,有的是成年人(如企业家、企事业单位、机关),以办讲座、搞培训为主,有的对象则是儿童与青少年,搞课外教育或全天候教育。

由于什么人都可以办书院,没有一定的资质准入或登记制度,书院办得越来越滥。现代中国大陆的管理,常常是“一管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乱”的循环。由谁来管?谁有权力管?怎么管?由官方教育部门把书院管起来也会有问题,同时也不胜其管。

现代书院的兴起本来就是国民对国学、传统文化的自发需求的产物,本来就是对体制内的教育不满的产物。对官方体制内的教育不满也分两种,一种是对其不系统讲中国的国学、传统文化的不满,急需补充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另一种是对现行体制内的办学理念、模式、方法的全面逆反,特别是客观上一些孩子跟不上压力很大的应试教育。针对以上两种不满,应运而生出两类书院,即有的只是课外教育,是课余补充,读一点经典,教一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而有的则变成对孩子们的全天候教育。这后一种书院也有办得好的,强调全面性教育的,但不多。更多的则大有问题,令人担忧。   

二、对中小学生的国学教育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趁着年轻记性好,多读些经典,最好能背诵一些蒙学读物与《四书》等,义理以后可以慢慢领悟。我们一直希望能有多一些的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成必修课,有系统性,至少能让《四书》进教材。我们希望能多一些国文课,让中小学生能接受到传统语言与文化的教育。我们一直在推动儿童诵读经典,但是发现目前有的国学培训机构或书院只是让孩子们、青少年背诵经典,也大有问题。背诵不能无度。有人把背诵作为学习国学的唯一形式,让孩子乃至青年越学越蠢。只强调背经典,完全在误人子弟。背那多有什么用?没有必要。根本上我们要寓教于乐,要有一些办法让青少年去乐学,同时学国学不是背书就够了,是要让青少年通过接触经典,学会分析与思考问题,提升理解能力与理性能力,特别是要做一个好人,有良知有道德的人。而且一定要引导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西方文明,不能脱离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要全面打好数理化的基础,不能偏废。我们呼吁不能废了孩子们。我曾接待过一些地方上来的人,我了解有人打着国学学校旗号,他们办国学学校或书院是为了敛财,而且误人子弟,害人不浅。有些家长做生意很忙,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交给他们,在封闭的学校学习所谓国学。我遇到这样的家长,总是劝他们宁可少赚钱、不赚钱,也要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让孩子进体制内的中小学。但有的孩子赶不上体制内学校的步伐了,很遗憾。我建议学习广东罗定市喜耀粤西学校,该校有理念,有方法。这是按香港学者霍韬晦先生的理念与方法办学的,他们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开心读经典与英语,有爱心有创意与动手能力,把正面的做人的道理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滋润学生,让学生从小培养好的性情,有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潜力。云浮市、罗定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所属各小学推广喜耀粤西学校的经验。这是正面的经验。

现在大陆各中小学都亟待开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目前还不能进入必修课,只是选修课。现在各路诸侯都在编各种传统文化的读本(是读本而不是教材,即证明还不能进入中小学正规教育,只是课外读本)。另一方面,中小学又急需教传统文化的师资。   

三、大学的国学院与国学学科   

目前大陆各大学有了一些国学院,可以培养师资及国学传承的人才。为什么我们要在大陆的各大学办国学院、设置国学学科?因为大陆各大学的中文系与台湾各大学的中文系(及师范大学的国文系)不同,根本上不读经史。我们再不这么做,将来就没有读懂古书的人。

数十年来,大陆现代高等教育将中国传统学术分割,分别纳入文、史、哲、艺等学科,以至于今日,能够用融通整合的眼光理解和诠释中国经典者愈乏其人。例如儒家五经,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源头经典,但是数十年来,仅成为文史哲专业研究的语料和史料,六艺之古学遂告式微,或许终将泯灭不传。再如,即便在当下条件优特、以科系为畛域的综合性大学,中文系学生也不再认真通读《诗经》,而且坚定地以为,三礼、《春秋》经传绝不属中文院系应该处理的范围;历史系学生也少有系统精读三礼、《春秋》《尚书》者,同时他们一般认为《诗经》是文学书;哲学专业学生则翻翻《周易》,并认为《诗》《书》、三礼、《春秋》不属于其专业内容,绝不寓目焉。而中国古代围绕着儒家经典所展开的内容丰富庞大的小学、经学学术,其考据方法和义理展开,普通文史哲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是毫无了解和涉猎。因此创立“国学”学科,重新恢复中国古典学术的合理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出能融通、深刻和准确理解中国经典的人才。职是之故,我们才发心办国学班、国学院,培养能读古书及文史哲兼通的人才。

2001年,我在敝校武汉大学开设“国学本科试验班”并坚持至今。10多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与武汉大学相继成立了国学院或国学研究院。2012年,敝院与人民大学国学院等联合发起“全国高校国学院长高层论坛(联席会议)”,首届会议在人民大学国学院举行,当时参加的大约有20余家国学机构,其后在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又连续举办了3届。每届参与会议的机构都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全国大学内的国学机构已经有五十余家。但是,在国学机构快速增加的同时,也显示出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两多两少。

其一是虚体多,实体少。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南昌大学等少数国学院是机构健全、教学科研并重的实体学院,其余多为挂靠性机构。其二是研究机构多,教学与人才培养机构少。五十多所国学机构中,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深圳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设立国学本科专业,人大、武大等自主设立了国学硕、博士培养体系。还有少数学校在国学研究机构招收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等专业的研究生。

一方面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国学院学生的招生与就业都面临困难。导致这一现状的瓶颈就是国学没有户口,即没有纳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没有名目与代码。而中国各大学的招生、就业与学术研究都以此目录为据。20155月出席在敝校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大学国学院院长高层论坛的专家们再次强调国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由国家层面设立“国学”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紧迫性。中国古典学术向以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分野和基本面目,以考据、义理、辞章、经世为一体之多面,颇有异于西方体系主导下的大学教育学科体系。

学者们认为,即便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在当代西方学科体系中,神学、古典学研究,也都可以独立于文、史、哲、艺之外与之并立不悖,成为西方人文学术和大学教育体制内重要的支脉。中国现代的国学教学与研究,颇类似于西方的古典学领域。在西方,神学、古典学、东方学、汉学等综合交叉性学科各自的整体性得到了尊重。由此可见,即便从当代西方学术体系的视角,“国学”学科也有其设立的合理性。

学者们普遍认同,“国学”学科的倡立,并非要替代现行的文、史、哲、艺等学科,“国学”学术的视野和方法,主要是加强古典语文学(小学)与基本文献的训练,遵从中国古典学术的眼光和进路,例如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基本格局,考据、义理、辞章融会的学问路子,由小学而入经学、由经学而入于史、子之学、理学与文章之学的路向等等,它是对当下按照西学格局而设的文、史、哲、艺等学科的有益的补充。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生把握中国古代学术的精义,全面理解中国智慧,以开放心态与当代全球视野与西方文明及其他文明积极对话,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创新与精神家园的建设。

 

比诺奖更重要的是传承知识——记厦门大学博伊特勒书院教学创新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7-12-13

 

“在新技术出现前,为了找到感兴趣的基因,得需要通过小鼠的表现型差异,不断杂交、筛选出实验所需的突变品系。”继“现代免疫学展望”课程发现两只突变株小鼠,厦门大学博伊特勒书院系列课程“正向遗传学的新发展”也成功开课,继续开启寻找目的基因的历程。每隔一段时间,就职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宿主防御遗传学中心,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都会辗转飞行20余小时,到厦门大学给本科生上这门课。

 为何厦大独得“厚爱”?顶级的诺奖得主又为何甘愿为本科生授课?

    走进该校博伊特勒书院,你才能发现,不只有布鲁斯,这里还集合了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研最高奖莱布尼茨奖获得者雅格·福格尔,英国牛津大学约翰·奥斯汀教授等10余位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顶级科学家,正着力打造生命科学领域杰出人才培养的优秀平台。

1、生源面试,从“心”出发

 

“博伊特勒书院”,顾名思义是厦大生命科学学院以布鲁斯名字命名成立的书院,也是厦大、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建设“细胞信号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也成了布鲁斯的新事业。

“建立书院传承知识或许比获得诺奖更重要。”布鲁斯认为,一百年后,当今绝大多数诺奖得主可能都会被后人遗忘,但博伊特勒书院将会一直传授免疫学及遗传学知识。

而至于作为顶尖科研“大牛”为何会开班教本科生?对此,布鲁斯很是认同其博士生韩家淮的一个观点:“中心”创建的重点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归根到底要从源头抓起——即本科生培养。

因此,该书院采取双轨制并行运作,启动普适计划和拔尖计划。布鲁斯则重点关注拔尖计划人才班,选拔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培养,即面向中心三所成员高校及与中心就该书院有合作关系的海内外高校遴选2025名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大三或大四学生。因而,选拔的生源,必须先由布鲁斯面试才行。

“他就像一个‘好奇宝宝’,面试不全涉及专业知识,譬如会问你是什么时候产生科学兴趣的。”浙大竺可桢学院大三学生金石开介绍,如果你随口回答“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他还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什么诱因导致”?

在布鲁斯看来,本科阶段,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完全可以弥补其专业知识缺陷,“因此,初选确定的面试人选,都必须接受我的全英文视频面试,根据面试表现才能最终入选”。

“首期拔尖计划只遴选了18人。”布鲁斯解释,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是最要命的。但今年,书院拔尖人才班开展教学第二年,报名人数相较去年则增长了20%,生源范围也扩展到海峡对岸的台湾长庚大学,入选学生整体表现也更为优秀。

“为对学生负责,布鲁斯教授还会专程面试我们的其他课程教师。”拔尖班学生范婧雯讲述,有一次,布鲁斯听说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在台湾长庚大学教英文写作课很棒,便立刻飞过去“面试”他。

2、课堂旁听,临“阵”指导

在书院里,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课堂的与众不同。“甚至每节课上课前的最后一秒,教师或许还在上网刷新演示文稿软件数据。”金石开就曾粗略统计,每门课大概有30%40%数据内容是引自各地最新的文献。“课堂上,一个人有问题,大家都会围上来帮着想解决办法。”拔尖班中来自中科大的学生黄佳灿很是感恩在书院的日子,“这里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光。”

生物学科是目前最具潜力且辐射广泛的学科,培养学科兴趣需要长时间的基础夯实与易吸收的科学指导。因此,布鲁斯亲自策划并实施博伊特勒书院高级课程——“高级遗传学”“免疫学”“细胞信号传导”以及“英文写作与报告”,其中“英文写作与报告”即是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薄弱点而设的。“而‘高级遗传学’和‘免疫学’则是我的‘地盘’。”布鲁斯信心满满,在这个领域里,将保证学生能学习到世界最先进、最值得学习的思想。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布鲁斯提倡学生可随时“打断”他的讲课,与其提问互动,“就是要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勉励学生用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自然奥秘”。若说诺奖得主亲自授课仍然不足为奇,但与学生一同听课就会格外有趣。布鲁斯经常会拿着笔和纸,成为学生旁边的一名“旁听生”。除了要了解所邀名师课堂讲授内容是否合适,他还要了解书院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任课教师协商讨论课堂内容,进行不同程度修改。“以亲身经历为每一位生物人照亮前行的路。”每年春季,布鲁斯都要为学生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开放式讲座。从“我的大学生活”到“实时基因发现”,布鲁斯用自己与生物之间的故事助力学生兴趣激发,零距离接触更让学生获益匪浅。

3、陪饭名师,坐享其“成”

若是轻松的课堂与讲座还存在“讲台与课桌”间的距离,那就一起吃吃饭、聊聊天。陪饭,已经是该书院的一个常规动作——每天中午和晚上,学生可按照排班轮流陪教师吃饭,每次陪饭人数一般控制在4人左右,话题不限。“有一次,布鲁斯教授来厦大,拔尖班学生利用中午时间,在学校餐厅来了场阵容强大的聚餐,总共18个学生、4位教师。”范婧雯回想那顿聚餐,“大概持续了2个小时。”餐桌上的话题果真天马行空,或继续课堂的讨论,或以当今最先进的发现为题,但不限于学术。“我们还讨论美国总统大选,也讨论了处女果蝇等。”范婧雯就趁机问了科学界的性别问题——在这个拔尖班18名学生中,有10名女生。

“科学没有性别之分,完全看你自己。所以,你要对自己未来平衡家庭和科学事业充满信心。”这或许也是布鲁斯要求“陪吃饭”的目的之一,“诺贝尔奖不应该只是高高在上的荣誉,更应该成为培育未来人才的动力。”

在布鲁斯的带动下,所有来书院讲座或授课的“大牛”也都会欣然接受学生邀请,在餐桌上与大家亲切交谈。使学生在与优秀教师共进午餐的过程中,对世事认知更加全面,提高修养,也使各位教师能了解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及学术兴趣所在。

据了解,首届拔尖班中的11名学生,在结课后就受邀赴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等世界著名高校进行科研训练,其中超过70%的邀请就是来自书院的教师。

在布鲁斯的不懈努力和引导下,该书院持续发挥桥梁作用。目前,厦大又分别与美国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及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与《学生互换协议》,为学生开辟一条国际化科研人才培养创新之路。很多人认为,博伊特勒书院的价值在于“头顶诺奖光环”。然而,真正的“光环”却是诺奖得主带来的一场踏踏实实的教学创新。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度特色

来源:HKDSEHKDSEHKDSEHKDSE   时间:2017-12-18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成立于1963年,是一所高瞻远瞩的研究型综合大学,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创校使命。中大的八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开设多个主修、副修和双学位学士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中大一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又重视通识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中大校园宽敞翠绿,设施齐备,满足学习及生活所需,是学生和家长的首选学府。

中大的书院制在本港大学中独有,九所成员书院:崇基、新亚、联合、逸夫、晨兴、善衡、敬文、伍宜孙及和声书院,各具文化特色,每位中大学生隶属其一。书院提供众多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为学生提供全人教育及关顾辅导。书院亦额外配备各方面支持,让学生善用各活动计划,充分发挥个人成长的潜力。

除医科课程外,所有本科课程均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度,学生可根据能力和意愿决定学习进度。除主修课程的规定必修学分外,学生亦必须修读大学核心课程中的通识教育、中文、英文、体育及信息科技,以全面拓宽视野、培养双语能力及平衡身心发展。另外,学生可按照个人兴趣及志向,申请修读双学位、双主修或一至两个副修课程。部分课程更提供本地或海外的实习,令学生能够于活动及工作中体现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通识教育为中大整体核心教育的一环,学生必须修读大学及所属成员书院分别提供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为基础课程,为学生建立共同的智性及文化基础。另一部分为大学通识四范围,范围包括:(一)中华文化承传、(二)自然、科学与科技、(三)社会与文化,及(四)自我与人文,各有其特定目标,以让学生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提升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及判断力。成员书院则因应各自文化及宗旨提供独立的书院通识科目,与大学通识科目互相辅成,达致大学及书院全人发展的共同目标。

2012年新高中学制推出以来,所有工程学院的课程均以大类收生安排收生,让学生对不同的工程学课程有更深入的认识,以便于完成首年课程后选定主修课程。有鉴于其中三个主修课程,包括JS4434「电子工程学」、JS4462「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和JS4460「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具体内容,以及对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科目的要求等有别于学院的其他主修课程,这三个课程将会由2018年度开始改为由课程直接收生,方便对课程有兴趣及符合课程要求的学生报读。

JS4434「电子工程学」课程的内容广泛,与时并进。主要课题包括:集成电路、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医疗仪器、多媒体及信号处理、电子材料和纳米技术等。课程设计兼顾软件及硬件知识,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率先开办「工读计划」,学生可于修业期间到本地电子或科技公司工作一年,亲身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职场所需技能。

JS4460「生物医学工程学」课程由工程学院及医学院合办。生物医学工程近年发展迅速,以不同工程科技解决迫在眉睫的人类健康及医疗问题,提升社会医疗质素。课程的主要范畴包括:医疗仪器及生物传感器、生物医学影像、信息及模拟,以及分子、细胞及组织工程。学生除了修读工程和医学核心课程外,还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发展方向,选修其他科目。

JS4462「能源与环境工程学」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工程知识及培训,以解决各种可再生、环境和建筑技术有关的能源问题。课程为跨学科性质,除了能源原理、技术和系统基本知识,课程与地球系统科学课程和建筑学院合作设计一些主修必修和核心选修科目,亦加入一系列由环境科学课程和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开设的选修科目,务求更广泛而深入地教导学生有关市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另外,学生更可按个人兴趣和就业取向选修一项专修范围,包括可持续能源技术专修范围、绿色建筑技术专修范围以及环境工程专修范围。课程亦提供沟通技巧、工程师专业操守、设计应用和毕业专题研究等科目,训练学生成为专业从业员。

 

奖学金及海外交流计划

大学设有入学奖学金,颁予以成绩卓越入学之新生。入学奖学金主要按学生的成绩颁发,而在课外活动、社会服务、运动及艺术等方面的表现也是考虑因素。另外,大学亦设有不同奖学金,颁予于不同方面有优秀成就的学生,部分奖学金供学生公开申请。海外交流经验有助学生体会不同文化,增强语文能力和沟通技巧,培养自信心及独立能力。大学学术交流处、书院,以及各学院、学系均提供大量海外交流机会。以优异成绩入学的同学,除荣誉新生奖及减免学费外,有机会获得交流奖学金以供出外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透过课程设计、全港独有的书院制度、学生支持计划及课外活动,让学生能于在学期间丰富个人的学习及生活体验,达致学术及全人的发展和成长,为成就才德兼备之未来领袖建立稳固的基础。

 

 

北航四大书院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会    时间:2016-07-30

 

  北航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坚持“教”与“育”相结合,整体构建了由知识课堂、实践课堂、文化课堂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实现学生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同步提升。

  北航自2010年起开始大类招生,同年9月于2010级新生设立了基础部制培养模式。2011年,沙河校区试行“通识博雅”教育模式,2012年初实施“长城行动计划”,同年9月发布《人才行动计划白皮书》。201312月,为进一步完善北航“博雅通识”培养模式,北航正式发布了《通识教育白皮书》。近年来,学校扎实推进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切实将“弘扬书院文化,传承大爱精神”“强化通识教育,培育人文情怀”“落实导师导学,塑造优秀品格”“优化环境育人,打造成才社区”四方面工作融入到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书院育人取得了积极成效。

  以下是四大试点书院介绍:

启明书院

  启明书院成立于2012年,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四个试点书院之一。书院秉承“启智明德”的理念,以均衡教育为目标,实施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与专才教育相融合,积极推广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书院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打破同专业“聚居”,使学生的交际更广、视野更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促进全面发展。几年来启明书院不断发展,自我完善,与每一个启明人共同成长,致力于每一个启明人的全面成才。

  启明书院现由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以及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组成。同时,为推进本科生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促进优势工科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实施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教育,培养创新思维活跃、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过硬、领导能力突出、具备一流竞争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优秀人才,于2016年起,启明书院采取“强强联合”的办学模式,由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共同组建启明工科试验班,按照工科试验班类(启明书院)大类进行招生,报考时不分专业方向、统一录取,由启明书院进行管理。

冯如书院

  2016 年,北航发展以大类招生、通识教育、完全学分制、书院制为代表的新型培养模式,将航空航天等最具优势的工科资源加以共享和整合,设立“冯如”工科试验班,即“冯如书院”,以实现“强强联合”、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冯如是我国航空的先驱,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冯如杯”竞赛在北航举行了26届,已经成为北航的名片。今天我们用这个神圣的名字命名书院,集中彰显了“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笃行坚卓”的北航精神。

  冯如书院的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不分专业,实行通识教育。第一学年结束后,学生自行选择进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天工程)、机械工程(含航空宇航制造)三个专业中任何一个,继续进行专业阶段的学习,实现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权。

  冯如书院主要具有三大特色:

  第一,在课程安排上,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方向,自由选择课程组合套餐。选拔全校优秀的教师进行授课,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开设不同专业的专业导论课、新生学术规划研讨课,邀请校内外相关专业的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学术带头人等一流学者担任主讲教师,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

  第二,在专业选择上,实行无门槛选择。第一学年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意愿进行选择。只要学生在第一学年所选课程套餐符合该专业培养方案中第一学年的课程要求,即可直接进入该专业,不设任何成绩限制。在入学教育过程中,各专业将会全面宣讲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供试验班同学参考。

  第三,在学生管理上,实行书院制管理。试验班学生入学后,统一进入“冯如”书院。书院由学校直接管理,实行博雅教育的育人模式,以导师制、个性化、国际化为主要特色。书院将为每一名同学在入学之初就配备专业导师,挑选各学院杰出学者作为专业导师,帮助试验班同学了解专业、做好规划,并指导优秀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书院将为每一名同学建立发展辅导档案,根据每一名同学的特点、意愿实施个性化的指导和资源配置,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与此同时,借助北航强大的国际化资源平台,提供众多国际交流、交换项目,引导试验班同学将目光投向世界。

汇融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汇融书院成立于2012 9 月,以高等工程学院为基础组建而来。依托创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北航高等工程学院十年来扎实稳健而卓有成效的精英人才培养经验,汇融书院站在新的起点,面临新定位、新平台、新模式和新任务, 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和实践。

  十年来,高等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途径,培育出了一批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能力突出、具有优秀发展潜质的人才,总结出了包括“两个转变”“两个为本”“两领人才”“十六字教育方针”“一制三化”等一系列教育理念和经验,带动北航教育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打造了北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个响亮的品牌。在不懈探索的实践经验基础上, 学院为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培养力度,于2012 年将书院制培养模式辐射全校,正式建立“汇融书院”。

  在书院制办学中,学院依托书院环境,开展博雅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培育和人格塑造。学院负责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书院则负责对学生的精神培育和人格塑造,学院与书院紧密配合、各有侧重,构成完整的人才成长支持系统。汇融书院延续着日臻成熟的博雅教育模式,将工科人才培养与博雅教育的思想有机融合,除了关注扎实的数理功底、深厚的专业素养,还重视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使其摆脱心灵束缚、树立健全人格、理解社会责任。大学四年中,学生专业分流不改变学籍和书院属性,所有学生四年都在“汇融书院”,集中住宿,统一管理,依据汇融书院“博而有要、雅而有节、敏而有蕴、卓而有徒、果而有畏”的育人理念,通过双导师制、四化育人(思想思辨自觉化、社会公益常态化、创新培养全程化、自我管理立体化)等育人方式,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全人教育手段,培养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严谨求实、自由开放的书院精神。

  如今汇融书院已经平稳步入发展轨道。在已搭建的多学科融合、小班化教学的“四维”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上,汇融书院力图更加深入地体现书院精神、实现博雅教育、培养素质创新型人才,继续做学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浪潮中的先行者。

  “山水佳时当策马,风云起处正腾龙”, 汇融书院将把握发展契机,在探索试验中不断充实完善,努力提升工作境界和水平,为北航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培养国家优秀建设者和领军领导人才贡献力量。今年,汇融书院在各个方面将有较大改革,敬请大家期待。

知行书院

  2012 9 月,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本科生一、二年级为基础组建成立知行书院。知行书院目前在北航书院制试点中改革步伐最快、最具书院特点,实行文科大类招生、完全学分制,推行文科类通识教育,一年级不分专业,二年级自主选择专业,现共有学生540人。

  知行书院秉承“才德君子、中西古今”的办学理念和“中西汇通、修身立人”的院训,建设目标为在人格上注重学生“德行品性”和“大写之人”的养成;在学识上,以“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为最高追求。

  知行书院开设了中国文明文化史、西方文明文化史、中国古典研读(论语)、西方古典研读(理想国)、艺术史与现代艺术等五门精品通识课程。建有导师委员会,共聘导师136 名。

书院先后成立了涵盖理论研究、社会实践、文艺体育等类别的22 个学生社团。书院积极营造文化氛围,设计制作了“知行树”、徽章、折扇、书签等作品。举办“博观”系列讲座,曾邀请陈丹青、何虎生等名家;举办了戏剧文化节和思想文化节,承办了北航首届“沙航论剑”党的理论和历史知识竞赛、2013级新生辩论赛,主办2015年沙河校区首届国际社区文化节等,并在多项活动中取得佳绩。

 

推行书院制管理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西京学院     时间: 2016-07-10

 

西京学院致力于提高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以及学生管理科学化水平,以“密切师生关系、打造温馨家园、引领学生成长”为导向,积极探索学生管理新模式。为此,借鉴哈佛、剑桥等国内外著名大学“住宿学院制”“书院制”等学生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全面推行了住宿书院制(社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书院和专业学院的作用,以此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

 目前学校成立了四个书院(万钧书院、至诚书院、行健书院、创业书院)、三个社区(南洋社区、允能社区、博雅社区),构建以书院(社区)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配合完全学分制,由专任教师担任学业导师,由专职辅导员担任常任导师,拓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对学生实施课内外联动培养,引导学生成为志向远大、知识全面、自立自强、作风优良的合格人才。

四个书院 

万钧书院:

  成立于20147月,以西京学院举办者任万钧教授名字命名。书院现有在校生2700余人,辅导员20名。

万钧书院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创新科学精神、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我校“南洋会议”所制定的“发扬万钧精神,二次创业,建设高水平西京大学”的宏伟蓝图开展工作。汇聚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和导师,共建一个师生亲密互动的学习、生活共同体。

至诚书院:

成立于201511月,取名“至诚”两字,旨在传递“至诚不息,博厚悠远”之精神。书院现有在校生4000余人、辅导员31名。

至诚书院坚持全人格教育和“科学+艺术”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结合院系专业教育,着力从“大气、感恩、文明、严谨、合作”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育人、知识育人,将感恩教育和责任心教育有机融于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之中,通过书院文化“软影响”和相关通识课程的“硬灌输”,将学生培养成胸怀宽广、知恩感恩、明礼孝悌等优秀特质的社会通用型卓越人才。

行健书院:

成立于20156 月,取名“行健”二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以激励学子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现有在校生700余人,辅导员6名。

行健书院以“弘志励学、经世致用”为使命,是西京学院专门从事学生考研教育和出国培训的精英型书院。引入全校有考研、出国意愿及资质的学生,打造精英型书院;邀请著名学者、社会精英讲学,打造内外兼修的书院文化;由省级优秀辅导员,专精考研的教授为学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

创业书院:

成立于20165,是我校创新创业特色精英书院。

创业书院以培养具有“科学之精神、人文之素养、专业之特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为根本任务。搭建全面成长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培训、服务、支持。

三个社区 

南洋社区、允能社区、博雅社区,同时成立于20147月,为综合型社区。着力于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活动、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始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制约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西京学院始终坚持“三中一百”【中共党员、中间学历(硕士)、中等年龄、1:200师生比】标准,提出“八个一”【辅导员平均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每周进行一次随堂听课、每周召开一次班委会、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每两周记一篇工作笔记、每两周向主管领导汇报一次工作情况、每学期阅读一本有关世界杯预选赛直播免费观看 的书籍、每学期写一篇有关世界杯预选赛直播免费观看 的论文】要求。

同时,加强辅导员团队和专业工作室建设等,组成了一支过硬的辅导员队伍,世界杯预选赛直播免费观看 先后被团中央、教育部、省高教工委、省教育厅等授予荣誉称号。

 

西亚斯|迎新季里谈谈住宿书院制!

 

来源:西亚斯国际学院学务处     时间:2017-09-01

 

住宿书院制是什么?

"书院"在中外教育史上并不是一个新生儿,大家所熟知的牛津剑桥以及哈佛大学都是以住宿学院制闻名。《哈利波特》中的很多元素也是来自于英国传统住宿学院制的。“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四大书院几乎承载了中国士子的高等教育的梦想。在当代,国内高校所推行的书院制是一种在现有教育体系提供的专才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们提供更广泛细致的通识教育,力图实现均衡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目前,国内“书院制”发展较完善的高校有:香港中文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西亚斯实施住宿书院制远承古代书院制度,近采西方住宿学院制度,融合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西方文化中的“博雅教育”,希冀为传统的高校学生培养体制打开一条积极改革的路径。我校书院制度亦是国内高校“书院制”探索的先锋成员。

为什么建立住宿书院?

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力求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践行学校中西合璧的办学理念和“兼容中西,知行合一”的校训。

通过住宿书院制的学习、生活模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专业和文化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

住宿书院主要是干什么的?

住宿书院制,融合了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和国内传统书院的概念,执行校训兼容中西的理念,是一种现代学生生活社区文化运作模式,是构建学科专业学院制、学生社区住宿书院制的现代大学制度。它主要通过对学生生活社区的文化建设和育人服务,承担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与服务,打造好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住宿书院以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和住宿书院经典活动为依托,通过公共设施建设和打造文化标识,通过活动锻炼社会能力、通过导师导学促进学业进步,营造独具特色的住宿书院文化氛围。营造一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导师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社区。

住宿书院里都有什么?

每个住宿书院都配有导师办公室、党团活动室、咖啡洽谈区、社团活动室、谈心室、研讨交流室、图书自习室、自助洗衣房、学生聚会餐厅等供师生使用,各住宿书院还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文化长廊、展示厅等丰富师生学习生活的功能区域。

如今都有哪些住宿书院?

知行住宿书院

愿景: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文化住宿书院,建设高素质人才辈出的育人社区。

院训:知行合一,立德树人

使命:以爱暖人、塑造心灵、通识引导,助推学生成为国际化有用之才。

至善住宿书院

愿景:建设崇德尚学、智慧健康、文明和谐的育人社区,成为引领创新、卓而不群、彰显特色的至善住宿书院。

院训:崇德、尚学、笃行、至善

使命: 秉承“全人教育”理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博雅向上氛围,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致远住宿书院

愿景:集众志成城的合力,以内涵提升为抓手,倾心打造省内驰名、国内闻名、国际知名的现代化育人书院。

院训:谦逊向学、温良恭俭、思无止境、创新发展、独立民主

使命:用暖心为学子构建温馨的生活社区,用爱心为学子营造高尚的精神家园,用信心为民族培育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才。

 

书院系列丨翻开大学篇章,迈入至诚人生

 

来源:汕头大学新闻中心     时间:2016-09-14

 

91011日,至诚书院举办第十五期“ATP”团队素质拓展训练营,全体新生参加了为期两天两夜的拓展,在院训“诚敬谦和”的熏陶中感悟明理,在书院家长和师兄师姐的悉心引导下拨开迷雾,在团队游戏和项目拓展的锻炼中启迪成长,以更好的姿态迎接大学新生活,迎接属于自己的至诚人生。

开营仪式:踏入大学第一课

10日上午830分,第十五期“ATP”训练营正式开始。在刘敏泉老师的带领下,全体新生和志愿者一起诵读院训和李嘉诚先生讲话摘录。“我知道你们将会把在这里学习的一切恒存在心,日后身处任何环境,汕大人都会平衡良知与理性,规划最高期望;凭仗能力与心力面对人生,追求梦想。”李先生的金玉良言指引着新生们未来的方向,激励着他们勇敢向前。随后,全体在活动背后辛勤劳动的志愿者们也登台亮相。

讲座分享:四年书院,至诚人生

高见书记用其幽默又不失智慧的话语为新生们带来了主题为“四年书院 至诚人生”的精彩演说,并结合其自身经历向大家分享了关于如何读大学的看法和建议。除此之外,高见书记还带领大家进行了团队角色测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目标,发展自我。随后,五位高年级宿生为新生们介绍了他们“不一样的大学生活”,从丰富新奇的海外学习经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到学习目标的努力探索、确定目标后的坚持不懈,师兄师姐们讲得尽兴,学员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备受鼓舞。

团队拓展:团结协作、建立友谊

10日下午,“ATP”拓展全体参与人员集合体育馆,有序站位,合力完成了第十五期至诚“ATP”大合照。场地上赫然出现至诚书院院徽,简洁的弧线勾勒出矫健的凤凰,代表着充满青春活力的至诚学子。紧接着,最令人期待的团队协作训练活动开始了。在“几只脚”、记名字等破冰游戏中,同学们由一开始的羞涩腼腆、束手束脚,渐渐熟悉彼此、相互信任,并在后面的数羊图、七人八足、竞速毛毛虫、无敌履带一系列游戏中,展现默契与自信,收获欢乐和友谊。一位参与活动的新生高兴地玩笑道:“第一次那么紧地抱成一团,和男生接触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但为了集体就“牺牲”了吧!”

大学期望:“我的大学”分享会

听完高年级的宿生关于他们的大学生活的分享、体验过下午的团队户外拓展活动后,学员们纷纷上台交流自己对至诚ATP的感想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一位学员对是否需要急于找到自己的明确目标提出了疑问,刘敏泉老师则耐心地给予解答:给自己确定一个清晰且长远的目标和不断尝试,寻找或发展兴趣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一个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一个过程,要给自己这个时间去尝试,去体会,才能最终明白你想要的,并设定目标为之努力。敏泉老师的话让新生们陷入思考并对如何规划大学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项目策划:创文行动,从我做起

创文团队协作项目是第十五期训练营的创新环节,也是此次“ATP”的重头戏。为响应汕头市政府关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号召,此次活动给至诚新宿生们布置了以“走村入户行,共创文明城”为主题策划并实践一个项目的任务。从10日晚接到任务之后,各小队仅仅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讨论,就策划并完成了项目的前期准备,于11日上午出发前往桑浦山和鮀浦市场进行创文实践。每个小队通过激烈的头脑风暴和不计昼夜的辛勤努力都拿出了丰富的成果,比如绿丝带传递,制作“来自汕头男孩的自述”视频反映桑浦山现状,发起募捐活动,进行问卷调查及实地采访,清理垃圾和小广告……这些都为汕头创文行动创造了带有汕大学子印记的独特形式。在集体项目汇报会上,书院对各个小队的创文项目进行了评比。虽然名次有高有低,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做过什么,而不是获得奖励。我们要记住我们这两天做过的事,并把我们获得的友谊,获得的经验持续下去,这才是这个训练营最有价值的地方。”16级机电邓嘉乐同学如是说。

导师见面会:亲密接触,共进晚餐

团队实践项目汇报结束之后,一批至诚书院导师也一起登台亮相,其中理学院刘文华教授在现场分享了他关于大学新旅程的感想,“只要用心去做一些事情,你就会做得非常的好。”刘老师语重心长地教导同学们,在大学第一年,学会主动计划生活、学习、工作的安排,养成好的习惯至关重要。为加强交流互动,导师与新生都参加了11日晚在1981吧举办的餐会。席间,大家围绕感兴趣的话题畅所欲言。没有讲台和座位的间隔,餐会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新生们能够敞开心扉,与导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两天的“ATP”训练营忙碌而充实,每一个环节都在新生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心中满满的感悟在最后的分享会上喷涌而出。16新闻龙凤同学感慨两天的“ATP”让她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朋友,什么叫家人,“当在一起的时候,你们会互相信任,把自己的安全交给别人,还有就是团结;至诚是一个家,我们是家人,我从外地来,但我在这里并不孤单,因为我有你们,我的家人。”

第十五期至诚“ATP”团队素质拓展训练营结束在新生周的周末,第二天同学们就要正式进入大学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高见书记最后为全体新生送上了开学寄语:希望你们在大学学会选择和坚持,认识你自己;希望你们四年至诚生活,能更主动付出,祝你们学习顺利,生活开心。相信此次新生“ATP”训练营已经很好地发挥了它的作用,如同能量之源一般,使每位至诚新生在未来的大学乃至人生之路上走的每一步都踏实稳健,充满力量。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