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规划与综合改革>详细内容

规划与综合改革

高教改革与发展信息2017年第4期(总第13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8 10:02:02 浏览次数: 【字体:

高教改革与发展信息

2017年第4期(总第13期)

————————————————————————— 

德国vs日本波胆分析 发展规划处编            201712

本 期 要 目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

教育部下发通知部署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让十九大精神在教育系统落地生根

把握教育历史定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教学怎么改

锐意进取勇担当 凝心聚力建一流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7-11-21

 

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审议通过《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要重视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新华社北京1120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1120日下午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过去几年来改革已经大有作为,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为。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注意把握蕴含其中的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前进。

  李克强、张高丽、汪洋、王沪宁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拓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请示》、《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中央团校改革方案》、《关于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的工作规范》、《关于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的工作规范》、《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的工作意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总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修订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修订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修订稿)》。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大督察力度狠抓改革落实情况的报告》。

  会议指出,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九大强调的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规范报告方式、审议程序及其重点,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开透明,使国有资产更好服务发展、造福人民。

  会议强调,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要把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村作为重中之重,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规范人员选派,明确工作任务,加强日常管理,严明考核激励,着力解决驻村帮扶中选人不优、管理不严、作风不实、保障不力等问题,确保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精准、帮扶扎实、群众满意。

  会议指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要注意因地制宜,保护、保留乡村风貌。

  会议强调,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基础上,在湖泊实施湖长制,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遵循湖泊的生态功能和特性,严格湖泊水域空间管控,强化湖泊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湖泊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开展湖泊生态治理与修复,健全湖泊执法监管机制。

  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要重视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会议强调,拓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已经有了前期的实践基础,要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平衡好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不得以买卖宅基地为出发点,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会议指出,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要遵循医疗卫生服务和临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创新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会议强调,中央团校工作承担着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教育培养干部骨干的重要使命,改革要着眼党的青年工作大局,把握建设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这一根本定位,聚焦团干部教育主责主业,剥离学历教育,创新办学方式,突出政治培训,努力为新时代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和共青团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会议指出,建立关于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和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的工作规范,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举措。要根据《立法法》有关规定,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咨询、评估、协调、审议等工作机制,更好发挥立法机关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会议强调,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完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法院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审判质量效率,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境。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担当和勇气,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形成了一大批改革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这是继续深化改革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改革方向,继续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会议强调,党的十九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务,部署了一大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举措更实的改革任务。同时,还要继续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任务落实,改革的担子越挑越重。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抓紧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改革任务和举措,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保持工作力度和连续性,有计划有秩序推进落实。

  会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落实责任,结合自身实际,把党中央提出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推出改革方案的要狠抓落实,还没有完成的改革任务要紧抓快干,已经落实方案的还要巩固改革成果。要坚持一把手抓改革,重视搞好调查研究,善于研究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在抓落实上投入更大精力。明年改革工作要抓紧谋划起来,用更高的标准抓好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出席,有关中央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把握教育历史定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紫光阁网    时间:2017-12-09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教育战线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把握教育历史定位,明确教育根本任务,理解教育本质要求,突出教育中国特色,推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教育战线要重点在“七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是“新”。全面学习、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用新思想武装全体教育工作者,指导今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对照新思想找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差距、问题和薄弱环节,提高契合度,用新奋斗、新措施、新成效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史。

  二是“变”。全面梳理教育事业发展新变化,提炼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对照“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标准,找准突出问题。深入研究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教育工作中的表现形态,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思想认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找到解决措施。准确把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和任务。认真分析教育本身历史使命发生的新变化,以此确定今后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三是“正”。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党的旗帜下,按党的主张、意志和使命,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世界一流的现代教育。

  四是“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在新的层次上、更高水平上,把教育公平推上新台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是“好”。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尽全战线之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人才,积累更多人力资本,提供更强人力支撑。

  六是“强”。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两个阶段”奋斗目标,超前规划、超前实现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重点是根据十九大新部署新要求修改完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做好顶层设计。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工作母机强起来。

  七是“严”。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思想建设作为根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战线党建质量和水平,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根本保证。

 

让十九大精神在教育系统落地生根

——教育部直属机关十九大代表“面对面”系列活动综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7-12-14 

 

  喜迎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

  十九大前夕,教育部面向直属机关印发工作方案,精心设计了23项“规定动作”,“与教育系统党的十九大代表面对面”系列活动,就是其中一项别具特色的创新举措。

  勇担使命,发出学习“动员令”

  从十九大会场归来,三位教育部直属机关十九大代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中国教育报刊社首席记者高靓,积极参与“面对面”活动,宣传政策、答疑解惑,及时把党的声音传到整个教育系统。

  1026日,十九大闭幕的第二天,教育部组织召开了教育部直属系统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大会,陈宝生第一时间把“带着热乎气儿”的十九大精神分享给与会者。“从教育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着眼于当前的重点工作,走出一条有教育特色的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之路。”陈宝生在大会上要求。

  这是“面对面”活动的第一场,同时也是教育部直属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干部集中轮训的开班式。

  113日,第二场“面对面”活动在教育部二楼报告厅举行,作为来自基层的年轻党代表,中国教育报刊社首席记者高靓与直属机关青年干部畅谈参会见闻和体会,共话成长。

  119日,杜占元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出席第三场“面对面”活动,与西北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校师生一起交流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体会。

  三场“面对面”活动中,三位十九大代表在做好十九大精神宣讲的同时,也向教育系统发出了“动员令”。

  示范引领,深入基层做宣讲

  面对十九大报告中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论断、重大举措,如何学深悟透,学出特色,学有成效?

  在教育部直属系统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大会上,陈宝生对下一步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出动员部署,提出6点要求: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

  随后,陈宝生又在教育部党组会上强调,教育战线要以奋进之笔、得意之作,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在“7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即“新”“变”“正”“公”“好”“强”“严”。

  从“6点要求”到“7个字”,既是着眼全局,对十九大精神的全面、精准把握,也为教育系统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指明了方向。

  立足于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分析教育领域的新变化、新需求,明确教育人的使命与责任,是“面对面”系列活动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色。

  时下,“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在“面对面”活动中,杜占元直面问题,就大家关注的高校“双一流”建设进行深入阐述,从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需求、创新成果涌现、文化传统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6个方面系统分析。“‘双一流’建设不是简单的评价、认定过程,而是一个奋力作为、干出实效的过程。”杜占元说。

  作为年轻人,高靓十分关注十九大报告中与青年相关的内容。她和青年干部交流时说:“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在座各位现在是20岁到40岁左右的年龄,到时候正处在人生的黄金年龄,我们要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可以说,十九大报告与青年人关系最直接、最密切。”

  深学细研,部署教育新作为

  开展“面对面”系列活动,只是当前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众多举措之一。

  响应陈宝生倡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和各机关司局、直属单位一把手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学起来”“教起来”,带头集中学习研讨、带头讲党课,截至目前,已开展100余场党课活动。

  同时,许多教育部直属单位积极“传起来”“研起来”,创造了生动鲜活的学习形式和载体。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党支部把每个党小组变成专项研究小组,列出学习十九大精神的7个课题,每个党小组分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宣讲行送教行”大型公益活动,邀请十九大代表、名师名校长深入太行山区宣讲十九大精神,传授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把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最重要的还是“干起来”“实起来”。目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正在酝酿,《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教育改革文件呼之欲出;思政课教材、“马工程”专业课教材即将投入使用;一批积极回应人民关切的“亮点工程”、重大改革试点和项目正加紧部署。(中国教师报记者 白宏太 通讯员 张伟)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答记者问

 

来源:教育部         时间:2017-11-1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做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后的监管工作,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日前,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1.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非常关注,请介绍一下该文件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国务院持续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今年以来,先后决定取消对高校副教授、教授评审权的审批,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制定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办法。今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监管。

在实践上,高校自主开展教师职称评审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经验积累。较早被授予教授、副教授评审权的高校,先行先试,在教师职称评审、监管等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高校和地方都希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审和监管。

因此,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高校并不断加强监管,是对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贯彻落实,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根本要求,是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规范高校职称评审工作,有利于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暂行办法》政策性、专业性很强,请介绍一下文件是如何形成的?

答:放权与监管相结合,推动高校自主开展教师职称评审,是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出台《暂行办法》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一是广泛深入调研。通过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实地调研、委托相关高校开展专题研究等,对东、中、西部相关省份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各级各类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进行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二是研究起草文件。在调研基础上,教育部相关司局牵头,有关高校和省级教育部门负责人及专家积极参与,着手起草文件,经反复商讨、多次修改,形成文件征求意见稿。三是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召开工作研讨会、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多方面听取和征求地方有关行政部门、高校、教育部相关司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司局的意见建议。四是反复修改完善。在认真梳理研究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文件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十几易其稿。五是部党组会审议。教育部党组会专门对文件稿进行了审议,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对文件稿进一步完善。六是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

 3.《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暂行办法》力求“短、实、新”,共分五章、十七条。

第一章,总则。主要说明文件制订的背景目的、适用范围和相关的责任主体,明确权责同步下放。

第二章,关于评审工作。对评审权下放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文件制订、文件备案、自主评审、工作年报以及档案保存等提出明确要求。

第三章,关于监管内容。主要包括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及有关政策、落实评审工作有关要求、规范有序开展评审等内容。

第四章,关于监管方式。主要通过书面核查、抽查巡查、实行信息公开、完善投诉举报制度等加强监管。

第五章,关于惩处措施。明确对相关责任主体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措施。

4.请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的重点有哪些?

答: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的重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方向是否正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体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切实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二是政策是否落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称政策,符合职称制度改革的要求。三是程序是否严格。高校职称评审办法、操作方案等文件制订程序、评审组织组建和评审操作等程序都要规范、健全。四是结果是否公正。评审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行为,影响结果公正,影响教师合法权益。

5.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有哪些监管方式创新?

答:《暂行办法》明确了非现场监管和现场监管多种方式:一是书面核查。高校主管部门每年对高校报送的职称评审工作情况等材料进行核查。二是“双随机抽查”和专项巡查。采取“双随机”方式定期按一定比例开展抽查。根据抽查情况、群众反映或舆情反映较强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巡查。三是信息公开。要求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严格执行公开、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监督。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高校主管部门将抽查、巡查情况通报公开。四是自我监管和社会监督。明确强化高校自律和社会监督,完善投诉举报制度,畅通意见反映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

6.《暂行办法》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违纪违法行为有哪些惩处规定?

答:《暂行办法》针对高校职称评审中的不同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违纪违法惩处措施,包括对相关教师弄虚作假、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对评审专家、高校和院系党政领导及其他责任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处理,对因评审工作把关不严、程序不规范造成投诉较多、争议较大的高校要求进行整改等。

 

教育部下发通知部署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来源:教育部     时间:2017-12-0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就做好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做出安排部署。

  《通知》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各高校要鼓励毕业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要结合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要求,促进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创业,拓展就业新空间。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出台具体举措,鼓励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通知》明确,各地各高校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落实好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等政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继续组织实施好中央基层就业项目,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回信精神,加强与兵役机关协调配合,加强高校大学生征兵机构建设,继续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

  《通知》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为毕业生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要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提升创新创业服务保障能力,多种形式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要优化就业精准服务,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规范就业工作管理,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作用。要强化组织保障,认真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和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深化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努力营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答记者问

来源:教育部          时间:2017-09-30 

 

日前,教育部以部长令的形式修订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以下简称《规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规定》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 问:《规定》修订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自200691日颁布施行以来,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各地各高校队伍建设工作呈现出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高校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包括辅导员队伍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此次《规定》修订出台,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系列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

  2. 问:《规定》修订出台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规定》修订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遵循,依据《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有机衔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强化了指导性、针对性。

  3. 问:请简单介绍一下《规定》修订出台的主要过程。

  答:此次《规定》修订出台大概有四个步骤。一是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组织力量深入各地各高校调研了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特别是已有政策落实情况和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深入研究相关政策和文件。围绕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批示指示精神,重点研究我们先后出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指标体系》、《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一系列文件,对已有的举措进行认真研究梳理总结。三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又根据会议精神对《规定》有关章节和条款进行了集中修订。四是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召开工作研讨会、现场会等,征求各省(区市)教育工作部门、高校一线同志意见。同时通过网络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4. 问:《规定》的修订出台主要有哪些重要内容?

  答:此次《规定》修订出台,着眼于回应广大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关切,着力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是进一步体现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修订后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总书记关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党的领导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新作出的具体安排,是新时期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法规。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规定》丰富和发展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9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体系,特别强调高校辅导员要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身份。《规定》指出,高校专职辅导员是指在院(系)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团委(团总支)书记等专职工作人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

  四是进一步强调了高校辅导员配备选聘的相关要求。《规定》强调,高等学校应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同时规定了兼职辅导员工作量按专职辅导员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核定。《规定》还强调,要坚持“同工同酬”原则,保证高校辅导员人事聘用要参照专任教师聘任的待遇和保障。

  五是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培训要求。《规定》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要建立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校级培训,每5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

  六是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通道。《规定》对制定辅导员队伍激励保障机制,实现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称“双线”晋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高校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要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要注重考查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的方向,要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专职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范围。

  5. 问:如何保障《规定》的贯彻落实?

  答:一是各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要将《规定》作为本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组织开展《规定》学习宣传活动。二是要求各高等学校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定》的具体实施细则,使各项制度要求落地落实。三是要求高校辅导员准确把握《规定》主要内容,把《规定》作为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行为准则,敬业爱生,潜心育人,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思政工作在高校牢牢扎根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7-12-08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201612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揭开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历史篇章。

  一年来,各地各高校“四个意识”显著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衷心拥护,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认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四梁八柱”的框架已初步形成……谱写了育人工作奋进曲,奏响了思政工作最强音。

  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一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党员校长基本均已兼任校党委副书记,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全面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教师、学生党支部的基层党建全面深化,2万名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2万名高校学生党员参加了网络示范培训。

  在清华大学,明确要求党委书记切实履行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院系级党组织建设,目前31位党员院长、系主任均担任党委(党总支)委员。“我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院系党委具体实施、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介绍说。

  在南开大学,修订党委会议事规则,细化抓院级党委、抓基层支部、抓师生党员的具体措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使南开大学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南开大学党委书记魏大鹏表示。

  在南京大学,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党委中心组共举行专题学习14次;加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示范课堂,创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社”,系统开展立德树人主题教育活动。

  在北京理工大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学校党委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与此同时,各地各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制定了贯彻落实思政会精神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多数省(市区)都有党政负责同志进高校、上讲台,带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在红船边,我深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力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激励我们走好前进的道路。”嘉兴南湖红船边的“情景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张鸣晓深有感触。“我们要守好思政课堂责任田,弘扬伟大精神,观照发展大势,不断回应时代新课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说。

  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如何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教育部党组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完成了新中国思政课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毯式”大调研,200余位专家深入全国2516所普通高校,建立了由2516所普通高校的3000堂思政课、30000多份学生问卷所组成的全样本数据库。根据对3000堂课程数据的统计分析,课程优良率达83.2%86.6%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课,91.3%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

  为了实现思政课大提升、大格局,各地各高校统筹协调课内外、院内外、校内外、行内外各方面资源,积极拓展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不断凝聚思政课建设合力。

  在北京大学,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文史哲、经济学院、法学院等院系的教师双聘制度,将最前沿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引进到思政课堂,并在小班讨论课基础上建设模块化课题组,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内容和更广阔的空间。

  在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高校思政课建设示范基地的独特优势,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增强教学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让思政课堂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在武汉大学,积极探索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有效路径。“六个院士同上一门课”,把专业课讲出思政味;加大思政课改革力度,思政课“慕课”整体推进,让思政课更显理论性;建构富于特色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体系,让大学课堂更有思想引领力。

  在天津大学,推动思政课与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与党建工作贯通,实施专题式、案例式、互动式、混合式教学,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并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强思政课程网络资源库、案例库建设,运用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思想理论教育。

  在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年来,各地各高校支持建设了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有效支撑思政课质量提升;各门专业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发挥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方向更加明确,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的“马工程”重点教材得到广泛使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有力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同学们只要始终把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就能在更大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不久前,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课上对3447名大学新生说。党委书记带头上思政课,是复旦深入推进“教师思政”的重要举措。

  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教师思政”工作。《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就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做出部署,2017年国培示范项目培训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2000余人,各地各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规划。

  在中国政法大学,与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共建的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将为推进全国教师法治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促进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国家法治建设,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在北京师范大学,将师德评价结果与岗位晋升和年度考核挂钩,师德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年度考核计为不合格,不得申请年度岗位晋升;开展“四有”好老师专项课题研究,建立每月半天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制度,惩防并举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意识。

  在首都师范大学,正在调整教师考核评聘制度,目的是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鲜明导向,涉及教师入职、考核评价和职称晋级的方方面面,包括逐步建立教师的退出机制等,旨在培育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一流教师。

  在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日前,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战线最关键的就是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一体化育人,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报记者 赵婀娜 张烁)

 

在新时代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人民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7-11-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彰显了党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选择建设路径,适应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同向同行:“双一流”建设应承担的国家责任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加快“双一流”建设,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明确定位、谋划方略、砥砺前行,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担当意识承担好对国家的责任。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从期望教育救国、教育兴国到今天建设教育强国,中国的教育一直心系国家,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为使命担当。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伴随着教育的强盛。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从199511月启动的“211工程”到后来实施的“985工程”,2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懈努力,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当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恰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意义尤为重大。“双一流”建设应该也必将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障。

把“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新态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新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通过一系列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把“双一流”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让所有办学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全面释放,使高校进一步履行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使高等教育在助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向同行。

引领引导:“双一流”建设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特别是当前重点推进的“双一流”建设要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样,既包括对物质财富增长的需要,也包括对美好生活环境、良好社会环境的需要,同时还包括对优质、发达、丰富、可供选择的教育的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既要顶天,也要立地。“双一流”是顶天的,要引领世界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前行;要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要推动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成果交流互鉴;要把教育目的聚焦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上。“双一流”又是立地的,要把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作为奋斗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要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回应社会关切、关注民生,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和优质人力资源的第一提供者,责无旁贷地要成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代表;责无旁贷地要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造就一大批投身国家经济建设栋梁之材的榜样。

在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中,“双一流”建设高校还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发挥引领作用。“双一流”既是一个突破性工程,也是一个引领性工程、示范性工程。当前,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发力点。要通过“双一流”建设,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促进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和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引领中西部高校创新发展;通过“双一流”建设,引领和带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整体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做强整个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崇高奋斗目标,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每一所高校、每一位学生。

要旨要求:“双一流”建设应承担的教育责任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开启的“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流大学从来不是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根植于本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在内涵、品位和精神气质上下功夫,需要在“世界一流”和“中国特色”的结合上下功夫。

建设“双一流”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我国大学应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使命,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精神的思想基石,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育人的独特优势,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大学领导体制的核心坚守,把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大学治理的基本依托。这些是“双一流”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涵,我们要牢牢把握。

建设“双一流”要注重大学和学科两个一流协调并进、内涵式发展。建设一流大学首要的是建设一流学科,但一流大学建设不能简单等同于一流学科建设。应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差别化发展。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精而专、有特色的大学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因此,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选择,有特有强、有交叉融合、有高点高峰,形成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态势。说到底,建设“双一流”重在质量和特色,绝不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拼。

建设“双一流”要注重以贡献求发展,积极发挥“双一流”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把建设方案搞成科研方案,不能把学科建设当成课题任务,不能把争创“双一流”看成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竞争和实力比拼。对是否属于一流的考核和评价,不能主要依据论文数、经费数,而要考虑大学和学科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实际贡献。要重视培养的学生是否真正适应社会需要,产出的科研成果是否确实具有社会价值、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遇。高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努力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扭转单纯依靠加大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局面,通过改革提高建设效益,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作者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 杜玉波)

 

北京2022年世预赛直播 举办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大会

 

来源:北京2022年世预赛直播        时间:2017-12-13

 

1213日上午,我校举办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大会,共叙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之大计,共商大学的未来建设规划。教育部科技司高润生副司长、科技部基础司郭志伟副司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思成副司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韩立炜副处长莅临大会并作精彩报告。我校党委书记谷晓红,校长徐安龙,党委副书记靳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林志华,副书记、副校长翟双庆,副校长王伟,副校长陶晓华出席了大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世界杯预选赛小组名单 负责人以及学校科研人员代表等共约300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由谷晓红书记主持。

首先,徐安龙校长致开幕词。他向为学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的前辈和同仁表示感谢。他指出,五年来,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北中医敢于独立涛头,挑起原始创新的重任,开启了航天中医学、航海中医学等具有中医鲜明特色的原创型学术研究,并创立了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生命科学,率先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学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这是对学校近五年来砥砺奋进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充分肯定,标志着具有61年办学历史的北京2022年世预赛直播 总体实力真正达到了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领先位置。学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讲述中医好故事,唱出中医好声音,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澳大利亚悉尼和美国建立了中医中心,为中医传播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认可。他强调,一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人都想为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的宽松而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二是人人要有比学赶帮超的学术和科研精神;三是学校也要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政策和资金投入等领域给予支持,用中医方法“内涵式”管理科研工作。最后,徐校长祝愿北中医人乘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开启北京2022年世预赛直播 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征程。

随后,郭志伟副司长作了题为《 国家科技平台的建设及运行管理》的专题报告。加快我校的科研平台建设一直是学校关注的头等大事,报告对学校科研平台后续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润生副司长作了题为《面向新时代的高校科技工作》的专题报告。报告解读了“十三五”时期国家倡导科技创新精神,为全面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出台的一系列的规划、纲要和管理办法。韩立炜副处长作了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中医药学科发展》的专题报告,她指出,三十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资助基础科学研究中推动了中医药学科的进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相信在基金委“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指导下,中医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王思成副司长作了题为《“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专题报告,他对学校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北中医继续勇于承担行业发展责任,勇于攻坚克难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走开拓创新发展之路,将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起点,向“双一流”建设目标大步迈进。王伟副校长作了题为《着眼双一流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专题报告。学校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深入推动了各项改革举措,王伟副校长从学科和科技发展现状、国家战略需求、学校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四个层面进行了解读和汇报。

大会主持人谷晓红书记对以上专题报告都作出了精彩凝练的总结和点评,并代表学校党委就报告内容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期望和目标。她激励我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秉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不断探索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当日下午至15日,大会还会继续进行科技创新系列政策研讨会、五校联盟科技管理创新机制处长论坛、“双一流”建设论坛、中医学院名家讲坛等分会场议程。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教学怎么改

——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探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7-12-11     

 

或许临近期末,最近有两个热点话题都与大学考试相关。

一是北大物理系俞允强老师写给副校长的公开信。俞老师信中说,电动力学期末考试中125份试卷有近30%不及格,超过北大规定的两倍半。这封写于15年前的公开信日前意外走红,北大校方也不得不公开做出说明。

二是广东海洋大学航海学院一名学生给校长发短信,说老师考前都给学生划重点,导致他跟其他同学拉不开差距。尽管校方否认了发短信一说,但教务处发出的杜绝划重点的通知,还是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看到这样的新闻,不知道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梁樑是否会会心一笑。从2015年以来,合肥工大对教育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着重解决的就是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不适应“双一流”建设新形势的问题。他们认为,这两个热点话题中涉及教学和考试的方式,本身就有问题。

形成挑战

合肥工大1945年建校,1960年被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作为这样一所老牌工科院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靠科学研究,还是靠服务社会?对于记者的提问,他们都没有否认,却认为最主要的是靠人才培养。

梁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社会排名来看,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本科培养的院士校友数,合工大在全国排在第23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任CEO的校友数量,合肥工大在全国排名第7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500强企业的CEO母校排名,合肥工大在全世界排名第75位,在全国排名第5位。这些指标都超过了学校的综合排名。

这也是合肥工大把人才培养摆在双一流建设突出位置的原因所在。合肥工大教务部部长陈翌庆认为,在顶尖人才数量和科研成果显示度上,合肥工大在部属大学里并不显山露水,但培养的学生“好用”是名声在外。比如合肥工大汽车系,曾经一段时间国家三大汽车厂(一汽、上汽、东风)的掌门人都是他们培养的,人们称之为“肥大系”。但是近年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普遍倾向,对学校人才培养龙头地位形成了挑战。

梁樑甚至认为,随着我国企业研发水平的提高,过去高校直接为企业技术改造服务的研究模式已经不太合适了。比如汽车专业,目前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研发技术、力量和平台,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一所大学。以梁樑从事的管理学科而言,过去教师可以去企业做管理咨询和管理设计,现在只能去讲理念、思路和方法了。因为企业已经很厉害了,倒逼着教师往创新链上游走。

于是,从2015年开始,一个名为“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开始在合肥工大逐渐建立。

重心转移

工科学校做事喜欢先有一个模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合肥工大同样也想建一个模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合肥工大认为,目前高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准的问题。具体地说,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着重心偏移。

在立德树人方面,重点都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角色在弱化。这也造成了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学校德育资源利用不足,德育改革的支撑保障机制不健全,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集中在少数课程、少数人身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像过去那样亲了。

梁樑认为,对学生的德育,除了学生接受教育之外,还必须有一个体验的过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但和学生实际接触的不一样,也达不到德育的效果。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除了同学就是老师。如果老师上课不讲逻辑没有章法,学生就不会去认真分析;如果老师的教学纪律松松垮垮,学生也不会去认真学习。因此,合肥工大把立德树人的重心往教师身上转移,重视言传身教。

另一方面,在能力培养上,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存在学生角色的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常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师控制了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成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与教学过程的对应关系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学生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感悟、体验和践行过程,因为不系统、非标准化,也导致了能力培养无目标。

梁樑说,工科的知识变化和替代性很快,学生入校时制订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他大学四年毕业时,可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合时宜了。大学教学仅从内容上紧跟社会变化是跟不上的,必须从过去的知识学习转变为能力培养。因此,过去大学抓教学是盯住教师,比如去听课,不能出教学事故,现在要把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来了。

两大突破

采访合肥工大的教学改革,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两大突破。一个涉及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另一个是考试改革。

合肥工大规定,教师指导研究生不算教学工作量。这可把一些大牌教授得罪了。以往一些大牌教授一年招好几个研究生,这样一来教学工作量就满了,不用再给本科生上课了。新规定一出,不少教授反驳:指导研究生也要上课,怎么能不算教学工作量呢?

学校领导自有他们的逻辑。梁樑告诉记者,本科生培养是合肥工大的重中之重,大牌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实际上与学校的制度设计和发展目标不一致。学校不否认指导研究生也是教学活动,但是学校也要求大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并且,研究生在合肥工大是一个紧缺资源,你不招研究生自然有别人招。

“如果哪个教授因为不算工作量就不招研究生了,教授打了报告,我当场签字。”梁樑说。结果不仅没有一个人打报告,而且大牌教授一个个抢着给本科生上课了。

学校同时规定,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既可以算教学工作量也可以算科研工作量,由教师自己选择。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去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结果,20152016两年,合肥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去年一年,全校有一半学生直接参与了创新创业活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上千项。

另一项改革是改变期终考试“一考定乾坤”。学校规定,专业课期终考试分数,不得超过该门课成绩的40%(基础课不得超过50%),其余要通过课堂、实验、讨论、作业等方式考核。刚开始实行时,一些教师认为学校是在放水,平时占的那60分等于白送给学生了。

教务部部长陈翌庆可不这样认为。陈翌庆说,这样做的目的是重视过程性考核,学生在课堂上学了知识,还必须通过实验去体验感悟。特别是工科学校,实验室的投入很大,不让学生充分利用就是一种浪费。过去教师不重视实验环节,开实验课时也往往偷工减料,这并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原理。

梁樑甚至认为,工科专业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根本没必要做封闭性的、知识点类的题目。因为这些东西的考核,完全可以通过随堂测试、课堂讨论完成。考试或者作业,应该是开放性的,这样学生一抄,你就会发现他俩是抄袭的。这种考核方式的改变,也逼着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对此,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系主任何建民深有同感。何建民说,现在互联网对教学的冲击性很大,特别是电子商务,知识更新很快,如果教师上课时在某些知识点上反复讲,无疑是浪费时间。现在学生的网上学习能力很强,不如在考核方式上做些改变,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自由探索。

教学闭环

合肥工大着力建设的新教学体系,是一个可检测、可控制的教学闭环。

目前学校每年招收本科生8000人,规模能排进全国前十名。让学校最为关心的是,如何保证本科培养质量不滑坡,保证这8000人中最好的和最差的不要差距太大。

合肥工大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并没有将教学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出现问题也往往是局部解决。教学质量主要依赖教师的认真负责和学生的认真学习程度,进而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为此,2015年秋季开始,他们实施了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如图),为的就是建设一条稳定的“产品”质量生产线。

在教学评价上,这个体系改变了学生给教师打分的方式,改由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梁樑告诉记者,学生给教师打分并不科学,因为学生只能从教学态度评分,没法去做一个学术的判断。并且,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博弈过程,搞得很多教师不敢严格管理了。现在,教师把教学目标在网上公布了,学生学习有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他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分了。比如说学生都在第一个指标上出现问题,教师就应该进行反思和改进。

工科里有不少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工程图学是所有工科专业都要学的一门课。工程图学的投影理论基础画法几何,是研究在平面上用图形表示形体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因为其学习难度大,被学生们称为“头疼几何”。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下,这种学习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被掩盖,在期末考试中往往会出现大面积低分。

机械工程学院制图系主任刘炀告诉记者,现在学校工程图学分为三类,A类面向机械类专业,B类面向近机类专业,C类面向电气、管理等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课程组将考核过程细化并规划化,考核由作业、期中考试、考勤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

和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各类试卷的批改采用统一流水作业,每个教学班均需填写课程目标实现情况测评表,针对教学效果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课程组撰写整体分析报告。如果大家都发现哪个上面有问题,课程组就要联动改进。

过去学生给老师打分,打深了,他不知道怎么打;打浅了,对学校没什么用。“学生打分也好,老师打分也好,都必须传递一个真实的信号。改革之后,打分才真正成了学校改进教学的抓手。”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袁自煌说。

 

兰州大学:学校领导深入部分学院开展“双一流”建设调研

 

来源:兰州大学          时间:2017-12-01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理清学校“双一流”建设思路,全面了解一流学科所在学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工作进展情况,1127-30日,校党委书记袁占亭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大气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专题调研。

袁占亭详细听取了各学院院长关于本单位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思路、主要措施、建设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方面的汇报,与各学院班子成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青年教师代表共同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在大气科学学院,袁占亭肯定了学院发展中体现出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他希望学院一是要高起点做好“双一流”建设规划。要树立一流的理念,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理念的创新,要具备国际视野。二是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体现出兰大的积淀和特色。三是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有引进一流国际人才、留住并用好人才的自信,广泛的开展合作。四是要推进高水平的平台建设,要做好已获批项目的建设,积极参与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注重与相关机构进行科研方面的合作,共享资源和人才,让学院国际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五是要把党的建设做好,特别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

在化学化工学院,袁占亭对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期望。他指出,一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在规划中立足现实、顺应趋势,牢记国家使命、学校使命和老师们要承担的使命。要有制定好政策的胸怀,更要有拿出政策的胆量,两者加起来,就是对事业发展的担当。要尊重学科的规律、老师的学术背景、学院的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二是要坚定信心,引领发展。化学院要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教育改革,尤其是管理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三是要正视问题,明确目标。目标减去现实就等于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达到目标。要善于发现问题、明确目标及定位,选择要学习和赶超的对象,敢于参与国际竞争。四是要细化措施,久久为功。“双一流”建设一定要把任务与措施细化,工作目标明确化、具体化、量化,把学校到2020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分解到学院和学科,层层推进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袁占亭表示,调研是是为了体现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让学院理清思路和目标,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知道“炒什么菜找什么原料”。要聚焦追求一流的目标,尤其要注重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增强信心和具备忧患意识的关系,要有忧患意识,但在学院建设发展中全体师生要树立更多的正能量,坚定信心。二是处理好以我为主和与国际对接的关系,兰州大学的草业科学要树旗帜。我们既要了解国际上的水平和情况,又要争取树立国际权威,让国际来和我们接轨,举办大型国际性学术活动。三是处理好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的关系,既要明晰国际上通用指标,也要明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这一目标,将国际经验中国化。四是处理好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关系,在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的同时保持学院成果转化特色。五是处理好基础条件建设和内涵发展的关系,向管理要效率,盘活现有空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师水平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学科特色的内涵建设。

在生命科学学院,袁占亭详细了解了学院的工作进展和发展规划。他指出,一是要坚持理念与时俱进,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体现西部地方特色,突出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注重立德树人,加强思政课、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继续提升实验平台建设水平,加强国际化交流活动。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管理的同时高视野、大力度、宽胸怀地引进优秀人才,使每一位教师找到个人在整体发展规划中的位置和担当,把个人的成长和学校学院的发展结合起来。四是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找课题,突显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增强成果转化能力。要不断将工作方法和发展规划做细做实,通过目标倒逼问题解决。要加强同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沟通协调,推动学院科研、教学、思政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升。

学校相关校领导、校长助理,党办、校办、组织部、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社科处、财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校友总会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分别参加调研。

 

锐意进取勇担当 凝心聚力建一流

——中国政法大学召开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大会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11-0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总结沟通法大“双一流”建设相关情况并听取意见建议,全面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112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大会在昌平校区召开。校党委书记胡明,校长黄进,副校长冯世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刚文哲,副校长徐扬、时建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常保国,校长助理赵海彦出席会议。各学院、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以及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由时建中主持。

时建中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的“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到2020年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学校整体建设的任务、举措、预期成效,以及学校下一步开展“双一流”建设的整体思路。他指出,建设世界一流法科强校,是新时代赋予法大的崇高使命,更是全体法大人的共同愿景。在十九大开创的伟大征程上,全体法大人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育英才,安安静静搞学问,扎扎实实做服务,实现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

会上,学院学科代表法学院院长焦洪昌、社会学院院长应星、人文学院院长文兵与职能部门代表人事处处长吴平、科研处副处长栗峥、财务处处长李国强分别就学院发展、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事队伍建设、科研考核标准、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报告与交流。

黄进在讲话中指出,本次大会要就“双一流”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使全校上下在“双一流”建设方面能够明确目标、统一思想、上下一心、真抓实干,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

黄进指出,基于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的需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和法大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此次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议具有重要意义。

黄进强调,召开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大会,是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的需要。他指出,十九大报告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对我国高等教育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第一个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加强“双一流”建设是其中应有之义。第二个判断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需要,在社会治理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也正日益广泛、要求更高,而“双一流”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大众不断提供更加公平、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的高等教育,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第三个判断是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的位置,加快教育的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关于高等教育的内容里最核心的就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十九大报告内容丰富,而上述三个判断则体现了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性。

黄进强调,召开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大会,是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习总书记考察法大,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5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充分肯定了法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特别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对法大今后的发展寄予了厚望。法大应以推动“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在新时代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努力奋斗,追求新作为、新发展,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期待。

黄进强调,召开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大会,是法大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十九大报告里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法大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始终不断地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将法大建设成为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简言之,就是“提高质量、争创一流”。法大十三五规划确立的“双一流”建设三步走的步骤和目标,恰好与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出的国家建设阶段的划分是基本吻合的,法大自身的发展应同国家的建设发展同向而行,为建设成为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而不懈努力。

针对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黄进强调了八项内容。第一,“学科专业是基础”,我们要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学科专业特色,攀登学科专业高峰。第二,“教师队伍是关键”,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大学,各个单位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思想上有定力、人格上有魅力、学术上有功力、教学上有潜力、实践上有能力的教师队伍。第三,“人才培养是中心”,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人才培养要坚持德才兼修、教研互动、通专并重、虚实结合、内外协同、教学相长,着力培养品德优良、学识丰富、能力卓越、智慧睿达、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四型”高素质人才;而且一方面要培养优秀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让优秀的教师辈出。第四,“科学研究是标志”,一流大学的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一流大学一定会出概念、出理念、出思想、出理论,有一流的学术成果;要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学校支持瞄准世界学术前沿的基础研究,为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教师潜心治学,同时也鼓励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应用对策研究。第五,“国际交流是砝码”,国际交流合作对“双一流”建设就像天平上的砝码,举足轻重;要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以交流找不足、以交流促发展、以交流扩大影响。第六,“文化建设是纬度”,“双一流”建设离不开好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应重视正能量的大学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引导教师潜心治学、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励志勤学、修德笃行,逐步形成法大独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第七,“改革创新是动力”,要通过推进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创新来不断寻找“双一流”建设的动力和活力。第八,“管理服务是支撑”,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发挥校内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管理服务部门要向一线倾斜,树立“师生为本、服务至上”的观念,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来做好科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

胡明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大会是在学校步入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行列开局起步阶段,全校上下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重要讲话精神、迎接第八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目的是凝聚共识,汇聚智慧,集聚力量,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努力促进学校事业改革发展。

胡明对前一阶段“双一流”建设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他表示,大家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学校的总体要求上来,不断提高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全校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与“双一流”建设、深化综合改革等中心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通过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扎实有效推进,实现了“双一流”建设的良好开局。

胡明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把握“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背景下,对“双一流”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优势,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推动“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为了全力保障“双一流”建设顺利开展,胡明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顺利开展“双一流”建设的政治保证。入选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高校是党和国家对学校65年来办学成绩的充分肯定,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法大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因此,我们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巩固一体化党建工作格局,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意识,切实担负起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主体责任,以党建工作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第二,加大综合改革力度是顺利开展“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动力。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内涵发展的主线贯穿始终。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目标指向,在人事、科研、财务、内部管理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争做教育改革排头兵。要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坚定改革定力,增强改革勇气,将压力层层传达,坚定不移将综合改革进行到底,为“双一流”建设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创造优越的制度环境。

第三,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是顺利开展“双一流”建设的思想基础。与985211工程相比,“双一流”建设真正打破了身份的固化,建立了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当前,学校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双一流”建设的问题,无论在传统优势学科还是其他学科方面,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我们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科学应对学校内部和外部面临的竞争与挑战,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第四,强化监督考核工作是顺利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把“双一流”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齐抓共管,合力推进。要加强对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指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对“双一流”建设实施涉及的重大改革事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等要纳入学校督办范围。要建立公平客观的绩效评估机制,以能上能下、动态支持的制度正确引导学科建设,科学评价建设成效,激励学科良性健康发展。要通过监督考核激发动力,通过问责传导压力,真正做到“虚”功“实”做,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胡明强调,“双一流”建设事关我校能否继续保持法学学科的优势领先地位,事关法科强校建设的成败。“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法大人的重大历史机遇,入选法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一起,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科强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