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规划与综合改革>详细内容

规划与综合改革

高教改革与发展信息2016年第2期(总第7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8-29 16:12:26 浏览次数: 【字体:

高教改革与发展信息

2016年第2期(总第7期)

———————————————————————————

德国vs日本波胆分析 发展规划处编 20166

本 期 要 目

李克强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

首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出炉中国规模世界第一

教育部:鼓励高校科技工作者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享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红利

北京大学:教育供给从“配给式”到“供给侧”

山东:省属高校试点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


李克强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 1

李克强: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 1

国务院公布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4高校入选…………………………… 3

首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出炉 中国规模世界第一…………………… 4

教育部:拟对高校学术不端情节严重者开除或解聘………………………… 6

教育部:鼓励高校科技工作者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 7

中南大学校长:我们该怎样办大学……………………………………………… 8

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 11

共享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红利…………………………………………………… 14

优势学科分布不均:北京一市全国排名第1的学科数超过六成……………… 16

首届高等教育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联大举行…………………………… 17

北京大学:教育供给从“配给式”到“供给侧”……………………………… 18

北大本科教育:设荣誉学士学位 学部内自由转专业…………………………… 20

山东:省属高校试点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 22

20多个省份鼓励大学生创业:休学创业学籍最长可保留8………………… 22

湖北: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并专项帮扶……………………………… 24

华东师范大学全方位多维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5

西安市首家创业大学成立………………………………………………………… 26

重庆:六大板块整体推进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27

江南大学着力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29


李克强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

来源:央广网 时间:2016-04-18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5号在京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53所在京的部属、市属、民办高校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部分大学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就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等发了言。李克强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民族的未来,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

李克强:“对学校来说,首先是培养人才,这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当前,关键还是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实践的能力。这都是和创新紧密相连的。所以,我觉得这些基础研究,怎么样培养创新的意识非常重要。”

  李克强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鼓励公办民办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

  李克强:“应该让学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不能搞一个模式。我们培养学生如果有创新意识的话,也不能完全是一个模式。学校同样如此,现在我们同质化的倾向比较普遍,学校应该有学校的特色。”

  李克强强调,国家确定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抓紧修改或废止不合时宜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健全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学、科研人员包括兼任行政职务的专家教授,实行符合智力劳动特点和规律的政策,不能简单套用针对行政人员的规定和经费管理办法。

  李克强:“当前,要推进一流学科的建设。对一流学科要给更多的政策空间。第二,就是一定要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放、管、服的改革。要给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我们现在对高等学校管的还是太多了。第三,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育、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胸怀,要奖掖后进。有这些年轻的学生成长起来,我们的教育强国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李克强: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

来源:中国政府网 时间:2016-05-20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 视电话会议52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主动作为,千方百计促就业扶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成绩来之不易。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各级政府一定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措施想得更实,工作抓得更紧。要进一步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和精准帮扶,多方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为广大毕业生投身创业创新清障减负,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新经济,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更多适合高素质年轻群体的就业岗位。各方面同心协力,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作出新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要深入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会议强调,要以经济发展促就业,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成长,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以政策支持促就业,落实并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畅通就业渠道,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要以创新创业促就业,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要以强化服务促就业,制定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形成涵盖学校内外各阶段、就业创业全过程的一揽子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高水平、更加优质的服务。

会议指出,要主动适应就业创业新格局,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建立完善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从根本上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大潮中书写精彩人生。

国务院公布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4高校入选

来源:中国政府网 时间:2016-05-13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公布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名单,其中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四所高校入选。国办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要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一、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28)

1、区域示范基地(17)

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上海市杨浦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安徽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建福州新区、河南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湖南湘江新区、广东省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园区、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重庆两江新区、四川省成都市郫县、贵州贵安新区、陕西西咸新区。

2、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4)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

3、企业示范基地(7)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

二、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建设任务

建设目标:

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载体,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把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形成中国特色高校和科研院所双创制度体系和经验。

建设重点:

  1.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3.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4.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

三、步骤安排

2016年上半年

1.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结合自身特点,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各自建设目标、建设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

2.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协等部门和单位论证、完善工作方案,建立执行评估体系和通报制度。

3.示范基地工作方案应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2016年下半年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按照工作方案,完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2017年上半年

 1.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对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估。

2.对于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017年下半年

总结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经验,完善制度设计,丰富示范基地内涵,逐步扩大示范基地范围,组织后续示范基地建设。

首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出炉 中国规模世界第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16-05-23

47,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京举行“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发布会。报告显示,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学者们认为,这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对世界高等教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这都是一个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在发布会上介绍,该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一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三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四本质量报告的内容,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即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任务新要求。其中,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大标准维度,力图全面回答、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状况;《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大视角,展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现状、问题与出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监测新建本科学校的“三基本”即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保证的实现情况;《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以“两突出”即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近170所经过合格评估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

  报告认为,从历史纵切面看,中国高等教育“井喷式”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起到人才和智力的决定性支撑。2015,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700,与新中成立时相比,增长超过310,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个是在中国高校学习的;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5年为40%,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超过150,预计到2019,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8400多万。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伟大的、辉煌的、无以伦比的历史性成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伟大的、辉煌的、无以伦比的历史性贡献。从时代横切面看,“做大”的基础上开始“做强”,“五个度”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的真实面貌。首先,中国高等教育“体量”世界最大,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大学”的强烈愿望,人才培养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其次,质量的“软实力”显著增强,特色发展势头强劲。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四种类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现在扭转了以往“千校一面”的状况,高等学校正在朝着各安其位、各显其能、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方向发展。再次,质量的“硬指标”高速增长,部分985大学硬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最后,质量的“保障体系”开始迈入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评估首次走出国门,实现历史性突破。受俄罗斯国家公共认证中心的正式邀请,201510月至1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先后分批赴俄评估。本轮赴俄评估开拓了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新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但报告同时指出,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依然不少。主要表现为“四不够、一不高”: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

据了解,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这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是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教科院、合肥学院等高水平专家团队精心研制而成。从整体上看,该系列质量报告呈现四大主要特点:一是充分体现和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报告参考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40多万个数据,并对20多万份专门调查问卷、数百人次深度访谈进行了系统分析整理统计。二是在国内评估和国际认证的成功实践基础上,推出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五个度”、 “三个面向”、“三基本、两突出”,都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借鉴国际教育质量评价先进经验,建立了自己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新标准新体系。三是强调国际可比性,把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国际实质等效性。工程教育质量得到了《华盛顿协议》组织来华考察专家的高度认可; “五个度”标准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等国际组织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四是强调全面客观,全方位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信与自省。报告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给予积极肯定,同样直面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力图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精准发力提供重要依据。(作者:唐红丽 )

教育部:拟对高校学术不端情节严重者开除或解聘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6-04-13

  教育部拟对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且情节严重的责任人给予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或开除、解聘处理。

  为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教育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研究起草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指出,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有偿发表论文、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为他人代写论文的;其他严重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根据相关学术组织或者高等学校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

  征求意见稿还对学术不端情节严重作出了规定:造成恶劣影响的;存在利益输送或者利益交换的;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有组织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多次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或提出处理建议:通报批评;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撤销学术奖励、荣誉称号,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行政职务;开除或解聘;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学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还应当按照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学籍处分;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可以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

 征求意见稿还指出,学术不端行为受理后,应当交由学校学术委员会组织开展调查。调查组的组成人员与举报人或者被举报人有合作研究、亲属或者导师学生等关系的,应予回避。

教育部:鼓励高校科技工作者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间:2016-06-15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今天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批示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指出,李保国同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率先垂范,恪守党的宗旨,用生命标注出一名知识分子一心为民的人生坐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高度评价了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充分肯定了李保国同志毕生投身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的突出业绩,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向李保国同志学习,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把责任扛在肩上,为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献出全部心血的忠诚品格;学习他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高尚师德;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坦荡无私的人格风范;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太行新愚公精神,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会议对贯彻落实工作作出部署。一是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教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素材,引导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镜,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弘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争做合格党员,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积极组织巡回报告会、学习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李保国同志看齐,牢记使命、勇担责任、爱岗敬业、潜心育人,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鼓励更多高校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科技创新实践,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教育媒体要通过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继续深入宣传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及时报道各地各校学习活动情况和反应反响,让教育系统更多党员干部、广大教师受到教育和激励。四是结合建党95周年及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各校优秀教师典型宣传力度,充分展示新时期人民教师的新形象新风貌,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作者:焦新)

中南大学校长:我们该怎样办大学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 时间:2016-05-23

201454日,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总书记的这段话,点出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为谁办大学、办什么样的大学?

  办学方式与目标的偏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可以说是多种模式的交错和并存,主要包括苏联模式、延安模式、美国模式等等。分布格局、学科专业设置、资源配置方式、行政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受苏联模式影响,这种模式有强烈的专业教育意识,同时强调高等教育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作用,强调政府对高等教育高度集中领导和刚性管理,强调以计划模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调节机制;延安模式从本质上而言是以政治论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学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基本延续了延安模式;改革开放后,美国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最为深刻,现在我们谈及的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办学自主权、大学科研—教学—服务功能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议题,都来源于美国。因而出现了不同模式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不同的组合要素在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中纵横交错。

  中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在于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建设一流的“中国的北大”“中国的清华”而不是“中国的哈佛”,其根本就是在于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适应中国国情、能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但是,我们现行的高等教育实践,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这种价值期望。正如有学者(北大教授陈平原)所言:“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潮流中,‘西化’最为彻底的,当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体系、治理创新都受到美国经验的影响。

  在办学理念的实践上,中国大学至今尚未有深入和全面的思考。我们说建“世界一流”大学,更多的是考虑到大学的外在形态,包括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科研成果、师资力量等等,而未真正去思量世界一流的精神内核。哈佛、麻省理工之所以是世界一流,最根本的是他们培养的人才为其社会和国家贡献了一流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必然是符合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一流”的内核是扎根于国情、扎根于国家的价值体系的。这个思考,我们是缺失的。

  其次在大学内部治理的实践上,我们多年来一直高呼“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所谓的现代,更多的是以美国模式为标本。但是,我们喜欢支离破碎地、断章取义地去学习和模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科研不行,看看别人的科研怎么搞;课程设置不行,看看别人的课程设置怎么搞,甚至干脆用上全英文的教材。我们必须看到,成熟的国家教育体系是系统性的、是与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形态协同发展的。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它更是政治的问题、经济的问题。如果脱离了这种系统论的思维,中国高等教育在西方教育的带领下亦步亦趋,模仿或照搬,而不将先进经验与本土国情将结合,此种“国际化”,只会是学得越多,出现的不协调越多。

  中国高校目前的价值判断标准具体化为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社会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指挥棒,其本质就是一个价值体系的导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上至教育部的资源配置评价、下至学校的人事绩效评价,对大学学术水平的评价基本都是采用国外的工具,从SCIEI到现在的ESI,甚至直接采用国外的大学排名工具,而中国用人评价也将“海外背景”作为选拔高层次人才的首要条件。多年前学者就指出,中国的学术是“两头在外”——用大量的科研经费购买国外仪器设备,再花大量的版面费把文章发表在国外期刊,现在还要加上,把花费大量教育经费培养的青年人才送到发达国家,美其名曰镀金,实则是学术打工;然后又花费重金和优惠待遇引进这些人才,委以建设重任。中国高等教育的评价体制透露出大学的不自信,在如此扭曲的评价体系下,适应国家时代发展需要、彰显民族精神和民主特色的大学应当扎根于哪里?文化自信和学术话语权如何建立?

  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下的大学都是服务于其体制的,都必须植根于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承担本国发展的使命,这既是大学教育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必须扎根的土壤,也是或隐或显的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职责与使命。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自身的社会和历史担当,必然需要深入和系统思考,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从小的角度说,事关建设怎样的大学、培育怎样的人才,从大的角度说,事关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当前,一些教育界和关心教育的人士,虽然或多或少地感知到高等教育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部分大学对此也有相应的反思,或者拿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例如,增加大学语文课程、降低英语比重、推广国学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等等,但是,这些反思和举措大多零碎化,存在“局部观象”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具理性思维,以至于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进行战略的、全盘的、系统的思考。也就是说,过多思考达成特定目标的工具和技术,忽视对整体高等教育价值观和指挥棒的思考,还未找到统揽全局的“牛鼻子”。

  实际上,社会上对高等教育价值观问题的关注日渐增强,将零碎化的思考和布局提升到战略层面的“时间窗口”已然打开。因而,对这个问题应当有一个全局性的、系统性的思考,打破仅仅关注大学教育这个“教育尾巴”的末端思维、打破局促于部分领域的工具思维,推进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大讨论、大反思,进而获得教育改革的共性思维,才能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获得更具前瞻性、使命性和责任感的、有机衔接的价值体系及其政策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问题与整个教育管理体制紧密相关。时至今日,中国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的投入以及大学办学水平,都有了一个质的提高,不少大学和学科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但是,现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大多缺乏中国本土的标准和话语权,因而,在专业化教育西化和价值观教育中国化之间存在一个难以调和的张力。在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的基础上,我们是时候需要考虑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中国要素了。只有当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趋向高度相关,才能培育我们自己的人才,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大学。我们有必要反思,是不是国外的发表标准就一定是世界标准?是不是英文文章就一定代表有水平?能够在国外版面发表的论文是否能够解决中国问题?我们能不能在评价标准上注入中国要素?吸收西化评价标准的合理之处与中国本土标准相结合,进而推动“不唯西方、兼具特色、服务中国、链接世界”的、自信而不盲从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调整中国教育指挥棒,并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培育既接中国地气、又有世界眼光的人才。

  高等教育的价值观选择起于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经中观层面的制度政策调整传输,最终在微观层面的高校办学单位进行落实。具体到大学,除了基本的育人价值体系相同以外,也不能一套评价标准、一套办学理念包打天下,要根据不同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进行差异化的选择,给予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同时,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基层高校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发挥知识分子的主体功能,相信和依靠知识分子,在育人理念上与育人过程中形成全员育人、专业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结合,从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体系到学科设立、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材体系、科研管理等均须做中国价值和中国标准合一的系统设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西方标准的绝对排斥,恰恰相反,在此过程需要合理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做到有选择性的吸纳;更重要的是要高度契合并服务于中国价值体系与育人使命,从而做到办学理念“中国之灵”与办学体制“中国之肉”的高度统一。(作者:中南大学校长)

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间:2016-06-03   

  201662日,注定将是一个载入中国高等教育史册的日子。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意味着英、美等发达国家认可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我们开始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跟随者向领跑者转变。”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看来,这不仅为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更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这一步,中国整整走了10年。

 推动工程教育改革的国家战略。工程教育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从2005年起,中国开始建设工程教育认证体系,逐步在工程专业开展认证工作,并把实现国际互认作为重要目标。

  “这不仅是工程技术人才跨国流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工程教育认证还肩负着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完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全程参与了认证体系的研究、设计和构建工作,是加入《华盛顿协议》的重要推动者和亲历者。在他看来,中国工程教育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三分之一,工程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因此认证标准的选择非常重要。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并通过多边协议实现工程教育学位国际互认。其中,由美、英等国主导的《华盛顿协议》体系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四年制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体系。

  “从实践来看,《华盛顿协议》体系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以学生为本’,着重‘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二是用户参与认证评估,强调工业界与教育界的有效对接。”余寿文说,在借鉴《华盛顿协议》各成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在制度设计、标准建设、组织机构等方面按照国际实质等效的要求开展工作。

  精准发力,直指教学改革“最后一公里”。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在31个工科专业类中的18个专业类开展了认证,截至2015年底,已有553个专业点通过认证。10年来的认证工作经验表明,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软肋”。

  “在认证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认证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结果导向,要求教师将毕业生出口要求分解对应到课程上去,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学科导向、投入导向,这个观念贯穿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等方方面面。”余寿文坦言,理念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这方面,对认证工作有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南京大学教授陈道蓄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工程教育认证精准发力,直指课堂教学“最后一公里软肋”。作为建设国际实质等效认证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一名在本科教育一线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陈道蓄深感《华盛顿协议》要求的“基于产出”的评价方法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极为有效的手段。“这个过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达到理想效果,但几年后回头看,课堂面貌一定会大有改观。”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证明,被认证专业准备认证的过程其实就是全面发动并积极推行课堂改革的过程。专业认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是通过专业认证高校的共识。

  “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三大基本理念,与传统的内容驱动、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积极推动该校多个专业参与认证。他介绍说,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理念发生改变,基于成果倒推思维,教学设计进行了全面改造。

  作为全国两所考察院校之一,北京交通大学两个专业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现场考察,考察结果作为我国“转正”的重要依据。

  在张星臣看来,通过开展认证,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将受益。学生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结果,通过持续的形成性评价获得学习成就体验;教师在产出导向的模式下,不受教育方法的限定,充分展现教育艺术来实现既定目标;管理人员通过开展学习产出评估,可以随时了解教学质量,并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专业认证具备国际实质等效性,能促进高校专业按国际先进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高校与国际接轨,最终建成国际一流大学。”张星臣说。

  “回归工程”、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是当今国际工程教育的主流理念。《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提出的12条素质要求中,不仅要求工程知识、工程能力,还强调通用能力和品德伦理,主要包括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工程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也是《华盛顿协议》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对我们的重要启示。”余寿文说,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工程知识和技术能力,对于沟通、团队合作、工程伦理等方面重视不够。我们曾经面向用人单位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品德、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我们的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注重的方面。

  助力创新驱动,开启工程教育新时代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长宋天虎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以及“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部署和一批重大创新工程与智能制造重点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面对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高等院校中占有最大比重的工程教育,怎样抓住机遇,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既是高等院校迫切需要寻找的答案,也是工业界最关心的问题。宋天虎坦言,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队伍与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掣肘制造业创新发展。

  “恰逢其时,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内涵式发展以及全面提升质量的工作目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在认证工作中,构建起教育界与企业界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使行业真正进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诸多环节,实现了工业界与教育界的有效对接。”宋天虎领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参与认证体系组建,并组织实施机械类专业的认证,他对此深有感触。在宋天虎看来,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国际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这一成功对于我国积极主动开展全球化工程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宋天虎表示:“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工程教育将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并将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到强的重要引擎。”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不仅是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世界工程教育,特别是《华盛顿协议》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汕头大学执行校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表示,在工程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很多学校在《华盛顿协议》标准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培养特色与要求,积累了中国在工程教育和教育认证方面的最佳实践经验,这将推动全球工程教育认证及互认,扩大《华盛顿协议》全球影响力,促进工程教育全球化发展。(中国教育报记者万玉凤 柴葳)

共享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红利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间:2016-06-24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进程中,尽管通向高校的“独木桥”已经变成了“立交桥”,但国民对高等教育在量上的需求增长更快,对高等教育在质上的要求也变得更高。最为集中的表现,就是大家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高度关注。

  其实,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并不是简单的入学机会竞争,而是要对整个高等教育布局与格局有宏大考虑。在思考今天教育机会和教育利益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为明天更多教育机会和更大教育利益,作出战略性的调整和布局。

  有了地方高教的全面开放,才有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深入推进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兴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也借此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地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今天来看,这项改革最大的益处就是地方高校数量迅猛增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而这项改革的局限,就是逐渐窄化的办学视野和较小的办学包容度,让地方高教在质量提升和内涵丰富上走得较为艰难。全国统一的办学平台,更大的办学包容度,更宽的办学视野,是地方高校实现质量提升和丰富内涵最为宝贵的资源。

  只有让哈佛大学成为面向世界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才可能成为全球顶尖的大学;如果哈佛大学只是波士顿地区的大学,那就意味着哈佛大学只可能成为波士顿地区的社区学院。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竞争格局中,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既决定着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也决定着地方高校的生存能力,后者对高等教育大省来讲尤其如此。尽管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仍显不足,但对于地方高等教育大省来讲,如果所属的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得不到进一步提升,这些地方高校对本地生源的吸引力就会大大下滑,不得不承受生存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最大化高等教育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避免在高等教育弱省重复建设高校,同时提高高等教育大省地区地方高校的开放程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弱省的招生名额,当然前提是保证当地高考录取率不得下降,甚至略有上升。这个度要把握好,既起到激活和优化地方高校的作用,又起到解决外省高等教育稀缺的问题。

  有了相对均衡的入学机会,才有优化高教格局的可能。

  由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部分省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仍相对偏少,省际录取率的差距长期存在。事实上,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还导致了一个更大问题,那就是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方或者行业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从而整体拉低了国内高等教育的质量。

  由于缺少国内统一的高等教育竞争机制,不同地区的高校形成一个相对较小的高等教育生态圈,甚至不同行业的高校也形成一个相对较小的高等教育生态圈,在这种情况下,看起来促进了这些高校在地方或者所在行业的发展,但整体上却失去了获得国内高等教育影响力,并在国际上提高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机会。要促进国内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形成国内统一的高等教育竞争机制,前提是全国各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相对均衡。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对均衡化的过程中,国家层面实施的“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等宏观调控措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努力,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07年的17个百分点缩小至2015年的5个百分点以内。

  有了高等教育优质发展,才能保障入学机会的公平。

  不论是省属高校对省外考生的开放,还是推动全国省际间高考录取率的均衡化,都要以不损害各方利益为前提,整个过程并不是对高等教育资源或者高等学校入学机会的简单再分配,而是在分享高等教育改革红利中赢得资源,在高等教育深化发展中赢得空间。因此,高等教育本身的优质发展,是推动高考录取率的调整,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基本保障。

  在高等教育强省,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发达的省份,通过前期对地方高等学校的建设和扶持,现在已经在收获地方高等学校建设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当地有着较高的高考录取率。尽管为了促进全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为了让地方高等院校拥有全国的办学平台,一些省份承担了面向中西部的支援任务,但承担支援任务依然以维护本省高考考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为基本前提。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各支援省份近年来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年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原本层级分明的高等教育架构,正在变得越来越扁平化,高校与高校间的差距在迅速缩小,特别是高校内部的专业分化特别明显,有些二本院校的相关专业,可以在一本招生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目前,各省平稳推进录取改革,逐步缩减并取消录取批次。2015年已有上海等12个省份取消了本科三批,2016年上海将进一步合并本科一批、二批。单纯的合并不同批次的高校,并不仅仅是从招生考虑,而是让更多的高校可以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从而为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配置,这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我们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在更高层次上思考,才可能意识到动态调整高考录取率的必要性,才可能发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对均衡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价值。(作者:周彬)

优势学科分布不均:北京一市全国排名第1的学科数超过六成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 时间:2016-05-23

日前,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呼吁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建设的投入。笔者对此深感认同。由于我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的分布不均衡问题一直有所关注。郑强校长指出,中央财政63年对贵州大学的投入不及对浙江大学3个月的投入。

这一数据未必经得起严格的推敲。不过笔者来自贵州的近邻云南,对云南省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状况感同身受。笔者试图采集各省高校的投入数据来验证郑强校长的判断,但是未能查到公开数据。因此,只能换一个角度,考察各省份的优势学科数。因为缺少有效投入就难以建成国家级的优势学科。我将第三轮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排名前5名的一级学科称之为优势学科,进而统计优势学科在大陆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

经过统计,笔者发现,第三轮学科评估共计4166个学科参评,其中排名前5名的学科数共计为527。北京市的科研院所拥有的优势学科共计158个,比例高达30%,排名第1的学科数占比更是高达62%,形成了一家独大的格局。与此同时,贵州、广西、宁夏、青海、西藏、山西、河北、海南八个省份的优势学科数竟然为零,其中就包含了贵州大学所在的贵州省。此外,还有内蒙古、新疆和江西三个省份的优势学科数只有1个,河南和云南的优势学科数也不足5个。这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印证国家对相关省份高等教育建设投入的不足。

反过来,北京、上海、江苏三个省市的优势学科总数达到282个,占比54%,超过一半。三省市排名第1的学科数合计为89个,占比达到了惊人的77%。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少数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集聚现象已经非常突出。

1995年以来,国家陆续通过211985对部分大学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重点建设也带来了“马太效应”,进一步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笔者认为,在即将启动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国家应当加大对中东西部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的投入力度。同时适时推出“中西部地区院校发展计划”,避免在高等教育成为有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和制约因素。(作者:刘虹)

首届高等教育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联大举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间:2016-05-27    

 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527日讯(记者 余闯)52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和北京联合大学承办的首届高等教育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联合大学举行。与会代表围绕“融合·创新·引领——高等教育教学变革之路”主题,探讨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方向,搭建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决策、交流平台,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整体发展。

  论坛主要采用大会主题报告与平行论坛报告及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杰作“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与IT治理” 的主题演讲;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作“提升信息化领导力,促进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的主题演讲;北京工业大学校长柳贡慧作“让教育信息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创新动力”的主题演讲;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作“教育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利用”的主题演讲。

  为深入探讨高等教育“融合·创新·引领”的教学变革思路,本次活动设了3个平行论坛。

  重庆大学副校长李茂国主持“平行论坛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并作“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模式思考”的主题演讲;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骆有庆作“林业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创新”的主题演讲;北京开放大学校长黄先开作“‘互联网+’给开放大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方德英作“信息化条件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主题演讲;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孙志明作“以‘互联网+’思维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创新”的主题演讲。

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张连城主持“平行论坛二:信息化引领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并作“‘互联网+’与高校管理服务的新思维”主题演讲;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杨国强作“信息化促进科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演讲;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蒋建湘作“大数据环境下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主题演讲;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启鸿作“信息化助推卓越管理服务”的主题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友群主持“平行论坛三:高校IT治理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作“建设基于数据流的工作流——‘十三五’高校信息化治理的新思路”主题演讲;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胡钦太作“创新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与路径”主题演讲;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曲科军作“应用驱动机制保障——黑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演讲。

  论坛期间,与会者还参观了北京联合大学校园网核心机房、国家智慧旅游重点实验室,以及旅游文化节之餐饮文化专业实践课程展示等。(作者:余闯)

北京大学:教育供给从“配给式”到“供给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间:2016-04-29   

  426日,北京大学在校内信息门户网站发布通知,同步公布《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北京大学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教育学习成长体验,一系列创新举措首次亮相,引发舆论关注。

  作为“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高校,北京大学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整体方案之后,单独发布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有哪些深层次的用意?北大教务部部长董志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对新近发布的北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

  “学生的成长需求是多元化的,这和我们之前‘配给式’的教育供给模式不匹配。所以这次改革可以说是‘供给侧改革’,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重新构建一种资源配置的模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最宽厚的基础、创造最丰富的可能性。”董志勇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对本科教育改革提出新的挑战。近一年来,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将改革重点放在本科教育上便是印证。

  “面对这种情况,北大必须做出改变,不断去发现问题,去改革创新,去回应国家和社会的新的需求。在这种共识下,北大提出‘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核心,推动北京大学综合改革’。”董志勇说,这次北大推进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很多工作,不仅是在教务部的职能层面,还是更高层次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指导意见和方案的单独颁布,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和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希望能够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做出更加直接和有力的指导,让改革理念‘落地’并加速推进,尽早让学生享受到改革红利。”

  此前,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曾在多个场合通过分析“大学的逻辑”阐明人才培养工作在大学的核心地位,特别是本科教育,是大学社会声誉最重要的部分和影响因素。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北大教育综合改革的三个重要抓手,而本科教学改革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具体到改革的内容设计方面,董志勇表示,这次改革要通过建立和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来实现“培养引领未来的人”这一人才培养理念。不同于以往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双线并行的培养模式,北京大学着眼于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本次改革的核心是要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学生内在潜力。这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设计,只有当学生培养质量和院系生存息息相关,才能让院系、教师发动起来,让最优秀的教师和资源进入本科教育。”董志勇介绍说,具体要通过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改革和重构专业教育模式、推进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完善资源配置体系四个方面切入。

  “这些都不是飘在空中的改革目标,而是要落到实处、一步一步完成的,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配套上做大量工作。有些是宏观的,例如为了促进学科交叉,我们要充分发挥学部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最近,北大理学、信息与工程科学、人文三大学部已经完成换届,就是为了更好推动和促进这方面的工作。”董志勇坦言,有些配套是微观层面的,甚至是很细致的工作,具体到某一门课的课程性质在系统里如何设置,都要进行非常细致的讨论,才能保障改革有序进行。

  “要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首先在培养方案上就要体现这一点。”董志勇说,此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中,专业课程仅占整个培养计划的50%,而学生自主选修部分则占到总学分的20%。“这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了后面各项改革的基础,为通识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转系转专业、深度学习与荣誉学位等,都开辟了非常大的灵活空间。”(作者:柴葳)

北大本科教育:设荣誉学士学位 学部内自由转专业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间:2016-04-28  

  426日,北京大学在校内信息门户网站发布通知,公布了《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北京大学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首次提出设立“荣誉学士学位”、学部内可自由转专业、在完成各专业毕业所需最低专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可开展自主性深度学习等改革举措。

  《指导意见》将北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理念明确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育理念。

  其实,早在2014年初北京大学修订本科教学计划之前,便已提出类似的思想原则。不同的是,此次《指导意见》在表述中将“促进交叉”从第四位提升到第二位,突出强调学科交叉的重要意义。

  《方案》指出,近年来,北大持续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北大目前的本科教育距离“培养引领未来的人”的目标要求尚存在差距。

  例如,学生在自主选择和跨学科学习中受到诸多限制,个性化发展需求未能得到更好地满足;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存在师生互动不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等问题;通选课体系侧重学生知识的拓展,在价值观、批判性思考和人格素质的全方位养成等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校的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高效,院系和师生在教育工作中的创造活力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方案》要求,修订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凝练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修订后的培养方案要加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通识教育的理念。要确定各专业学生毕业所需的专业核心课程最低学分要求,学生在完成各专业毕业所需最低专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开展自主性深度学习,建立个性化知识体系和能力素养结构。设立学生自主选修学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条件成熟的院系,《方案》提出,通过设立“荣誉学士学位”和相应的制度,激励学生选修更具挑战性的荣誉课程并积极参与实践创新。

  《方案》鼓励学部、院系、研究中心及教师团队建设多层次、有特色的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包括跨学科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跨学科系列课程或课程模块等。学校将对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方案》提出,今年,北大仍按院系和学科大类招生,新生进校后将按新的培养方案学习。元培学院学生将继续按现有模式培养。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除教育部规定和北大招生录取时明确不能调整专业的情况外,北大在校本科生可以在第一学年末或第二学年末自主申请转专业。原则上,学部内可以自由转专业。并且,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各院系本科必修和限选课程在教学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向全校所有本科生开放。

  在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实现卓越教学方面,《方案》明确,重点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式,强化过程性考核,落实考核结果的建设性反馈。同时,结合新建本科教学综合性评估系统,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设立“北京大学卓越教学奖”作为学校教学领域最高荣誉,以表彰为北大本科教育积极奉献、教学水平优异的教师,分享推广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形成追求卓越的教学氛围。

  《指导意见》强调,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在院系,核心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内在潜力。要融通识教育理念于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将学术研究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鼓励以发现和探索为中心的教学;系统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效果。

  《方案》明确,各院系和学部要支持推进荣誉学位和各类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采取成熟一项实施一项的原则,经批准的方案应在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向全校学生公布。(作者:柴葳)

山东:省属高校试点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间:2016-05-11

   山东省近日出台的《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的核心内容是:由高校自主确定教学、科研、教辅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总量,自主制定岗位设置方案,自主安排执行用人计划,自主公开招聘各类人才,省属高校试点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

  在改革用人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山东提出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由高校自主确定教学、科研、教辅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总量,自主制定岗位设置方案,自主安排执行用人计划,自主公开招聘各类人才。

  “我们计划6月底前完成方案推动实施,原编制内人员事业身份记录在案,控制总量内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其目的是激励引导高校更加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形成动态化的人才管理体系。”山东省编办副主任刘书伟说。

  《意见》提出,山东今年还将选择5所左右省属高校试点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实行职员制,并鼓励高校在二级学院开辟试验区,扩大二级学院的人、财、物等管理权。

  在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方面,《意见》提出建立办学规模定期核定机制并进行动态调控。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机制,优化专业布局,实施专业同城跨校整合。

  根据《意见》,山东将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高校评价体系,建立生均拨款正常增长机制,探索按生均定额、专项拨款、绩效奖补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高校财政拨款。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财政将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应用型高水平高校建设工程和优势特色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窦玉明说。(作者:魏海政)

20多个省份鼓励大学生创业:休学创业学籍最长可保留8

来源:凤凰网  时间:2016-05-16

去年5月,国家层面专门发布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文件,一年来,全国已有20余省份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改革方案,这些省份明确支持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在一些地方设计的方案中,大学生休学创业可保留学籍的年限被细化为28年不等。

多地发文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日前,广西出台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其中, “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的规定引发舆论关注。

广西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在校生休学创业的修业年限在原有学制基础上可延长25年,休学创业时间可视为其参加实践教育时间。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就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无疑是创业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而上述措施,也被外界认为是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一种做法。

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统计,自国家层面下发文件以来,目前,包括广西、北京、上海、福建、贵州、内蒙古等20余省份已出台各地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

这些方案中,广西、黑龙江、福建等一些省份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休学创业保留学籍的具体年限,这些地区规定的休学创业可保留学籍的年限不等,介于2年到8年之间。其中,黑龙江规定,经高校评估后,大学生(研究生除外)休学创业学籍最长可保留8年。

聘请企业家进大学讲课高校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

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同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也是当前中国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上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明确,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在教师方面,意见还提出,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

针对这一方面,日前公布方案的广西就提出,要将创新创业纳入高校教学教程体系。创业基础课程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个学分。高校要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开发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

此外,广西还提出,建立高校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高校教师每2年至少有2个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

和广西一样,许多省份也明确将创业课程纳入到高校教学体系。

其中,广东鼓励高校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鼓励高校聘请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等校外专家学者兼职创新创业导师。福建则提出,引进和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开设创业课程,浙江还进一步提出建设创业学院。浙江明确,20163月底前,全省普通高校普遍建设创业学院,并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校给大学生发创业“红包”

此外,资金问题也是许多大学生“创业难”的一大现实问题。为此,在多地的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方案中,政府给大学生设计了创业“红包”。

今次发布方案的广西提出,20162017年,对经认定为创业孵化基地的众创空间,给予2年的房租、宽带接入费补助,所需资金从就业资金中安排。

除了补助,有些地方还给创业大学生发放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初始创办科技型、现代服务型小型微型企业的,安徽将给予一次性500010000元补助。上海则提出,将落实创业贷款担保贴息、创业场地房租补贴、创业培训见习补贴、初创期创业社会保险补贴等鼓励创业政策措施。

此外,各地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这对许多创业大学生是一个政策大礼包。

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省级财政投入2亿元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将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低费率担保;每年安排1亿元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支持在校和毕业五年以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支持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辟建孵化基地。

重庆则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湖北: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并专项帮扶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6-06-17

   

  近日了解到湖北今年将加大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扶持力度,对全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一开展实名制登记,重点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实行“一人一策”专项帮扶。

  今年湖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3万人,目前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错位,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不切实际,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为破解这一难题,湖北推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帮扶。依托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就业基层服务平台,从教育部门和高校获取未就业毕业生实名信息,逐一开展实名制登记。通过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创业培训或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使这些未就业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对低保家庭、社会孤儿、烈属、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湖北省提供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按照每人8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

  为搭建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对接平台,湖北今年还将继续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并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顺利找到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全方位多维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时间:2016-06-21 

  

打造校级训练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覆盖率。鼓励本科生申请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学校大夏大学生科研基金等三级资助的五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年累计立项153个国家级项目、140个上海市项目和433个校级项目,资助学生2333人次,金额超过400万元。

  构建二级管理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建设。实施校院二级管理机制,制定指导教师和管理团队工作量认定办法,在教师职称晋升中予以体现,激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投身本科生科创工作。注重典型成功案例遴选评优,每年举办本科生创新创业成果表彰大会,表彰优秀项目成果、优秀指导教师等。

  研制培养规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设立3个建设方向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课程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驱动创业课程针对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具备规划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相关产业项目并有效实施的能力。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施培育孵化一站式服务。现有创业苗圃和闵行园区2个实践基地(园区)。创业苗圃自2012年成立以来累计入驻项目一百多个,现有孵化项目20余个,育成项目中,注册成立企业30余家。闵行园区201510月投入使用,首期启用1000平方米实践基地,免费面向学校的师生培育和孵化科技项目和科技企业。

西安市首家创业大学成立

来源:阳光网 时间:2016-05-18

为推动大众创新创业,创建新形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经西安市人社局与西安市民政局审核同意,西安市将在碑林区成立首所西安创业大学。

518日上午,西安市首所创业大学举行了揭牌暨首期创业培训班开班仪式。记者了解到,西安市人社局计划以西安创业大学(碑林)为试点,逐步、有序推进创业大学建设,最终形成全市较为齐备的高层次创业培训体系。

518日上午,西安市举行西安市首家创业大学挂牌暨首期创业培训班开班仪式,标志着西安市首家创业大学正式成立。西安市政府咨询员乔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王晓驰、西安市人社局局长李宁君、碑林区政府区长卢光文出席仪式。

西安市发改委、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民政局、西安市财政局、西安市教育局、西安市工商局、西安市工信委、西安市妇联、团市委主要负责人,各区县、各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同志,各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及创业服务平台负责人,西安地区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同志参加了仪式。仪式由碑林区区长卢光文主持。西安市人社局局长李宁君致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王晓驰作了讲话。

创建创业大学,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创业能力

创建西安创业大学,是西安市出于改善目前的大学生创业培训课程,提高创业培训层次,帮助高校毕业生迅速提高创业能力而提出。

2015年,西安市人社局牵头先后组织有关区县分别考察了北京、青岛、济南、广州、深圳等地的创业大学和相关技术支持服务单位,吸收各地成熟经验及技术应用,重点支持碑林区开展创业大学创建。主要目的是聚合各种优势资源,搭建创业教育、培训、孵化和服务平台,为有创业潜力和意愿的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持,旨在促进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创业创新发展,是激励西安市大学生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伟大实践的重要举措。

创业大学的成立是西安市在就业创业改革方面的重要创新和积极探索,对于改善西安市创业者创业知识欠缺、培养创业者良好能力、激发青年群体创业将发挥重要作用。逐步、有序推进创业大学建设,最终形成西安市较为齐备的高层次创业培训体系。

西安市人社局计划以西安创业大学(碑林)为试点,逐步、有序推进创业大学建设,最终形成全市较为齐备的高层次创业培训体系。

创业大学除了线下服务外,还有在线创业服务模式

西安创业大学(碑林),是我省唯一的一所高层次创业大学,也是西部地区第一家市级创业大学。依托碑林区驻区企业陕西德方长安实业有限公司,引进教学系统、软件并进行改进创新创建。创业大学设在伊顿梦想中心附楼,由该公司负责独立运营。

目前,该公司已经提供了200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创业培训、孵化的场地,具有路演厅、实训教室、沙盘实验室、众创咖啡区、阶梯教室等设施。在创业服务手段方面,除了创业项目辅导、资金对接、经营指导、创业咨询、孵化入驻、创业大赛等线下服务外,该机构还专门提供了在线创业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满足创业者个性化创业服务需求。

课程体系分为:认知创业、扶持创业、走入创业、成功创业、创业实训五大模块,共13项知识(实践)内容,将创业培训与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以及各种创业孵化基地资源有机结合,发挥整合效力,为西安市最大的亮点。

那么想要上西安创业大学有什么要求?首先需要陕西省户籍,有意愿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包含大三以后的在校生),其次在年龄上也有要求,需在3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每期有200个课时,政府给予补贴,创业者不需要掏学费。(作者:李梦君)

重庆:六大板块整体推进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间:2016-05-18     

《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从今年开始,按照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时间表,重庆将进一步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入学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和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坚持统一考试与多元评价相结合,坚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与落实学校招生自主权相结合,切实解决一考定终生弊端。

  按照实施方案,重庆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主体框架由1个整体方案和6个配套方案组成。整体方案《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于20158月市第四届人民政府第94次常务会议、市委四届第137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报教育部备案并批复同意。

  与之配套6个方案,一是《重庆市进一步调整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实施方案》,该方案经重庆市委市政府审议报教育部备案后,已从2015年高考开始实施;二是《重庆市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工作意见》,该方案已报经重庆市政府同意并随整体方案一起印发,从2017年起全面实施;三是《重庆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和《重庆市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两个方案已制定完成并已按教育部要求上报,后期将充分吸收改革先行省市经验后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于2018年前适时印发;四是《重庆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该方案按教育部批复文件要求,将于今年开始研究制定,2018年初形成正式方案,报经教育部同意后于6月底印发,从2018年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五是《重庆市中考改革方案》,该方案现已基本形成,待教育部的中考改革方案出台后,再修改完善并择机发布实施。

  根据方案进程,到2021年,重庆将打破一考定终生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学生统考科目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后,高考总成绩为全国统考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总和。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将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综合素质档案,档案中客观真实、写实性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和标志性成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学探索、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招生高校评价和使用,各普通高校将按规定提前向社会公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办法。

  除此之外,重庆高等教育招生将不断加大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据介绍,2015年,重庆有近3000农村学子通过“国家、高校、地方”三个专项计划被高校录取。到2017年,重庆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将明显增加,形成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毕业后主动服务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

  根据方案,从2017年开始,重庆将统筹实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主要实行“文化素质+技术科目+职业倾向能力”考试招生方式进行,并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以“文化素质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结果作为主要录取依据。到2017年,通过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收学生占市属高职院校在渝招生计划总量的70%左右,成为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含应用技术本科)招生的主渠道。

  重庆还将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人员,可申请注册进入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同时,鼓励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探索建立高中阶段教育和各类高等教育分层次、分类别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作者:胡航宇贾宇涵)

江南大学着力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来源:江南大学 时间:2016-06-16 

 

 江南大学挖掘和凝练各学院文化内核,努力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院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学管理中。

坚持学院文化建设的基础地位。立足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发展规划和学院发展,总结各学院办学经验,开展专业生存和发展大讨论,明确各学院发展定位。将文化建设纳入学院科学发展规划和学校考评工作体系,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科学研判现存专业建设优劣,形成各学院上下目标一致、同求发展、共享成果的集体共识。在制度设计、政策安排、教育管理中彰显学院办学理念,引导师生价值认同与行为取向。坚持以院训为统领,开展学院文化建设大讨论,引领师生专业发展、个人成长,实现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全方位指引。

坚持学院文化建设的个性特色。坚持文化培育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注重从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历史传统中汲取学院文化建设的养分和灵感。围绕内化院训精神,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探索各种文化活动形式,构建学院文化活动、班级文化评比和宿舍文化竞赛纵向覆盖,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实践活动横向互补的文化活动体系。培育“班风展示大赛”、“寝室文化节”、“趣味体育运动会”、“新生辩论赛”、“社会实践策划大赛”等学院文化活动品牌。

坚持学院文化建设的载体培育。加强院训、院标的视觉识别,通过院墙悬挂、门厅布置、网页展现等文化标识和新教师入职、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文化仪式集中宣讲。注重环境艺术的教化功能,开发利用内部资源,加强文化景观建设。鼓励师生成立不同类型、线上或线下的“专业(职业)发展共同体”,开展学术讨论、组织社会实践,将院训内涵落实到实际行动。坚持文化发展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各学院通过干群结对、导师帮扶、梯队建设等方式,激发教师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发挥个人精神风貌、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对学院文化氛围、育人质量的正面影响作用。

【打印正文】